叩问初心 追寻勇攀高峰的身影

作者:省361研究所  夏 宇 加入时间:2020-08-10 14:55

“撸起袖子加油干”,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广大党员干部的殷切希望。“两弹一星”精神、“西畴精神”等深刻诠释了共产党员的使命和担当,受此鼓舞,亿万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自强不息、艰苦奋斗,攀上一个又一个新的高峰。

热爱祖国,无私奉献

在“两弹一星”创业者的心中,“中华民族不欺侮别人,也决不受别人欺侮”是他们的底线。20世纪50年代,美苏垄断核武器和航天技术,到处挥舞“大棒”,面对帝国主义的核威胁、核讹诈,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审时度势,高瞻远瞩,决定自主研发核弹、导弹、人造卫星。为了祖国和人民的最高利益,他们默默无闻,数十年来,以惊人的智慧和高昂的爱国主义精神创造了一个个奇迹。研制者们至诚报国、无私奉献,把个人理想、爱国之情、报国之志融入建设祖国的伟大事业中、融入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奋斗中。

在西畴县党员干部的心中,“等不是办法,干才有希望”是他们的信念。20世纪90年代的西畴县,曾是全国石漠化最严重的地区之一,26万人就一代代在这样的石头缝里扒生活。面对如此贫瘠多难的血脉故土,西畴人民坚决不低头,他们最不缺乏的就是不甘穷困的气质和逢山开路的干劲。在王廷位、刘登荣、侯寿高等基层党员干部带领下,拉开了搬开石头种粮食的扶贫攻坚战,走向了向石头要田地要生态的抗争之路。他们将共产党员的使命挺在胸前,将对祖国和人民的承诺立在心上,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爱国爱乡的家国情怀和无私奉献的精神品格。

作为新时代的党员干部,我们要秉承“两弹一星”精神和“西畴精神”的指引,进一步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热爱祖国,甘于奉献,永葆对人民的赤子之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做祖国和人民的坚定守护者。

勤劳实干,艰苦奋斗

1956年春,中国研制导弹、原子弹的大幕徐徐拉开。在国家经济、技术基础薄弱、工作条件艰苦、国外严密封锁资料和技术的情况下,邓稼先率领十几人开展了大规模运算。他们不怕狂风飞沙,不惧严寒酷暑,没有条件就创造条件,没有资料就刻苦钻研。就这样,他们以惊人的毅力和速度,使我国在较短时间内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创造出惊人的伟业。

西畴曾被外国地质专家断言为“基本失去人类生存条件”的重度石漠化地区。面对先天恶劣的自然环境,西畴人民不等不靠,经过近30年的努力,这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全部村寨通了公路,石旮旯中造出了大片“梯田”。原本被定义为患上了“地球癌症”的西畴县,竟让石头地里种出了生机与希望。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大考”面前,西畴县向祖国和人民交上了一份圆满的答卷。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传承和弘扬“两弹一星”精神和“西畴精神”,凭借一股干劲、一种热情,发扬不怕苦的斗争精神,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韧劲跨过一道道坎,以敢闯敢试、越挫越勇的精神坚守共产党人的使命。

大力协同,勇攀高峰

核武器研制与试验是一项规模大、技术复杂、综合性强的系统工程,涉及研究、生产、试验、使用的各个部门。全国先后有26个部(院),20个省、市、自治区,包括900多家工厂、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参加攻关会战,群策群力集体攻关的威力克服了一个个技术难关。1969年,由18名各领域技术骨干组成的专家团队,成功研制出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前夕,为了确保万无一失,各地动员数十万民兵,日夜值守在数万公里的线路上。“两弹一星”是集体的事业,它取得的每一次成功都凝聚着千万人的奋斗和创造,辉煌和荣光属于每一个在这条战线上大力协同、勇于攀登的无名英雄,属于全体中国人民,属于自强不息的中华民族!

西畴县的复兴之路始于20世纪90年代,有的党员干部带领群众“炸石造地”,有的咬牙盟誓、决意自己修路,有人放弃在外当老板,回乡带领群众共同致富,有的动员大家集资改造进村道路。在全县的集体努力下,探索走出了一条“山顶戴帽子、山腰系带子、山脚搭台子、平地铺毯子、入户建池子、村庄移位子”的“六子登科”石漠化治理新路,把昔日的乱石旮旯变成了今天的生态绿洲。在脱贫的道路上,西畴县生动的诠释了什么是“集中力量办大事”,面对贫瘠和落后,他们积蓄力量,勇攀高峰,绝不退让,硬是将一手烂牌打成了好牌。

面对未知的新征程,共产党人要始终牢记自身的使命和担当,在艰难困苦面前有迎难而上的勇气,在重重考验下有团结奋进的士气。“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作为一名机关青年党员,更要将“两弹一星”精神和“西畴精神”牢记于心,对党忠诚,精干内行,强化担当,不辱使命,做一名党和人民的合格卫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