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党建研究 > 机关党建杂志 > 2020年第11期 > 脱贫攻坚
首页 > 脱贫攻坚

脱贫攻坚


日期: 2020-12-09 浏览次数: 字号:[ ]

一千余平米的现代化暖棚已经投入使用;每年万斤产量的白灵菇销售初具规模;充分挖掘当地文化和红色资源等村史馆已经供游客参观,美化乡村环境的2万余株绿化花草正笑迎宾客;人均年收入由2016年的不足2000元增加至2019年的1万多元,贫困户和村集体“双脱贫”……眼下,长白县南尖头这个地处吉林省东南部,长白山南麓、鸭绿江上游的边境小山村在吉林省委党史研究室扶贫工作队的帮扶下正在焕发生机,发 生着脱胎换骨的变化。

做好产业扶贫

“南尖头,南尖头,贫困帽子扣在头,幸福生活没奔头……”吉林省白山市长白朝鲜族自治县马鹿沟镇南尖头村,与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两江道的惠山市隔江相望,是连接临江进出长白的必经之路。曾经,这里南有鸭绿江环绕,背倚十八道沟岗,地理位置优越,交通相对便利。但近年来,由于村里青壮年多外出务工和村民老龄化程度加大,这里成了名副其实的“空巢村”。全村不仅老龄人口众多,且党组织力量薄弱,村容村貌脏乱差,是长白县有名的后进村。2016年,驻村工作队第一次走进这里,就被这句当地广为流传的顺口溜深深刺痛,他们下定决心:一定要以最快的速度、最有效的方式让村民们摆脱贫困,过上富裕的日子,建成家富、人和、村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2016年初,省委党史研究室包保南尖头村精准扶贫工作正式启动。驻村工作队员深入群众,逐户走访了解情况,摸清每户的致贫原因及家庭基本情况。结合村情实际,确定了“抓产业、兴文化、强党建”的扶贫工作思路。

扶贫扶长远,长远看产业,选准选好真正适合帮扶村发展的扶贫产业尤为重要。驻村工作队从南尖头村可用耕地少、劳动力不足的实际情况出发,确定了调整种植结构,培育特色农业产业的发展思路。通过市场走访调研、聘请农科院专家论证,决定帮助其发展白灵菇种植项目。白灵菇享有白色灵芝和素鲍鱼的美誉,栽培技术要求高,市场占有度不高,属于高端产品,极具开发前景。南尖头村地处鸭绿江源头,海拔690米,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由于北部高山阻挡了寒流南侵,造成了温暖湿润的区域环境,且因其海拔较高、冬季较长,非常符合白灵菇这类中低温型菌类培育要求。

 为解决资金问题,2017年,驻村工作队联系到临江边防旅和省总工会,经过积极争取,由边防旅投入建设一栋500平方米现代化白灵菇大棚,由省总工会拨付资金用于菌棒购买运输等费用。作为珍稀菌类,白灵菇对空气、温度、阳光十分敏感,且容易受到黄霉菌、绿霉菌的感染,为掌握种植技术关键,驻村工作队员与村民和农科院专家一起,吃在大棚、住在大棚,从菌棒低温刺激、搔菌、疏蕾到最终出菇等全过程一刻不离。温室大棚全天要控制在10度上下才有利于白灵菇的生长。但是,北方晚上室外温度一般都在零下近三十度!棚内外将近四十度温差,要保持大棚的温度确实不容易。驻村工作队员在守棚的初期,确实遭了不少罪,他们给大棚内挂膜,点煤炉增温。并且派专人值守,每两个小时给炉子添柴火,常常是一宿都得不到休息。早晚还要提前半小时打开风口和放下覆棚被面,就为了给大棚提升1~2度夜温。许多队员常常开玩笑的说,写党史中最会种蘑菇的,种蘑菇中最会写党史的!当年冬季,菇形优美、洁白艳丽的一级菇喜获丰收,全室成为“带货王”,从采摘,发朋友圈销售,包装,邮寄打包,党史人人上阵并很快销售一空。在取得良好经济效益的基础上,边防旅又投入资金援建了第二个产业大棚。

经过不断努力,南尖头村白灵菇产业规模逐渐形成,如何打开销路成了关键。2019年初,驻村工作队决定以南尖头村民委员会名义申请“绿江菇里”商标,首开省内以村委会名义申请注册商标的先河,打造真正属于自己的特色品牌。“绿江菇里”自投放市场以来,通过“第一书记代言”“第一书记直播带货”、微信朋友圈、商超入驻等线上线下方式行销全国,得到消费者的广泛好评,产品供不应求。

做实特色扶贫

南尖头村所处地区清末建屯,因村域之南有溪涧,且在溪涧之头,始称南涧头,后称南涧村,又因鸭绿江在此处形成“V”字大弯,酷似“犁铧尖”,故称南尖头村。近年来,南尖头相继出土了陶器、石器、石镞、石刀、青铜剑等,也发掘出古墓、古井、古果园、半地穴式房址和古村落遗址,这为扶贫工作队员打开了一条全新的工作思路。2017年初,在室主要领导带领下,驻村工作队员先后十余次对南尖头村地域的抗联活动遗迹、排工房遗址、老油坊遗址、古村落遗址、古井遗址、百年水曲柳、熔岩石阵、溪水溶洞等开展阶段性考察和修缮工作,充分挖掘本村的红色资源和历史,筹建村史馆,供村民及游客参观。

村史馆于外观和内部结构均保留长白朝鲜族民居的原始特色。馆内由古村今昔、摄影图片、实物展览三个部分构成。展出包括新石器时期的见证、古战场遗址、千年古井、古园逢春、清代垦荒人墓地、传承习俗、不忘乡愁、逝去的记忆、抗联密洞、为了解放全中国、保家卫国、建设新中国、梯田景观、走进新时代、脱贫攻坚、奔向全面小康等十六个板块数十幅图片,按时间顺序讲述了南尖头村从过去到现在的发展历程,展望了南尖头村未来的美好前景。摄影图片则是吉林省摄影名家的精品力作,全角度、全方位将南尖头村的山川地貌、物产风物展现在观众面前。馆内的实物多是从村民家中收集而来。这里不仅有铁锹、耙子、石磨等常用的农用工具,还有一应生活用品,在“村史简介”上方横置的黑褐色铁桨,记录了鸭绿江放排人生活和历史,那桨上斑驳的痕迹,也把人们带到过去的时光。这里最具特色的莫过于进门左手边的朝鲜族传统铸铁铁锅,可烹饪出极为可口的包括米饭、汤、菜等朝鲜美食。用长白石排列整饬出的微缩院落,石桌、木凳、木棚,木围栏窗边墙上挂着辣椒和蒜头……小小的院落浓缩了村民们旧时的生活场景。

经两委会及村民代表会研究,充分利用特有旅游资源及南尖头村紧邻朝鲜的地理优势,开发沿江观光、摄影、漂流、农家乐等休闲娱乐项目,以此带动广大村民发家致富。通过村民代表投票,最终确定合作开发旅游项目。经驻村工作队联系,企业家与村两委代表正式达成合作意向,县、镇两级相关领导受邀到村参加了旅游开发签字仪式,为南尖头村定位为历史文化山水田园休闲旅游(山村休闲旅游),鸭绿江上游山水画廊旅游项目正式启动。

打造一支不走的工作队

南尖头村是长白县有名的“三多”难点村,贫困多、矛盾多、访民多。为解决这一问题,驻村工作队在提高乡村治理水平上下足功夫,坚持每周入户走访群众,充分了解村情民意,及时发现矛盾隐患,遇到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第一时间带领村班子做好调解化解工作,防止矛盾升级。逢年过节时,为贫困户送米面粮油;秋季农忙时,帮助年老体弱村民收地、打捆、装卸;数九寒天时,带头清雪扫除……只要群众有需要,无论低保申领、助力车申领,还是房屋维修、道路建设,驻村队员都想在先、办在前。几个人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单位永远是驻村工作队的坚强后盾。4年来,无论单位领导干部岗位调整,还是帮扶责任人到龄退休,500多公里外南尖头村是全室每名党员心中的最大牵挂。得知一名村民身患癌症后,全室干部动员一切力量,第一时间联系省通源医院,为他减免医药费,并向省红字会申请救助,通过捐款等方式帮助这名村民解决实际困难,同时联系长白县职业高中帮助他的女儿恢复学籍、减免学费,申请纳入“雨露计划”,并资助其1000元现金。

在常态化走访慰问的基础上,驻村工作队坚持围绕扶贫抓党建,抓好党建促扶贫,并策划了“庆三八•促脱贫•共发展”“撸起袖子抓党建扑下身子促脱贫”等为主题的村民联欢活动,以群众喜闻乐见的表现方式拉近党员干部和村民们的距离。活动主要分为党建知识问答、扶贫知识问答、趣味游戏、秧歌表演、拍摄全家福等环节。通过联欢活动,不仅加深了村民对相关问题的了解,更提升了群众满意度,充分实现了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

南尖头村水电、通讯等基础设施十分落后,贫困户危房存在安全风险,村容村貌整体偏差。“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的情况屡见不鲜。为改善村容村貌,驻村工作队先后争取资金600多万元,硬化村内道路,修建地下水沟,实现了整村柏油路的全面覆盖,对112户村民厕所的升级改造进行全方位监管,并积极沟通上级部门为村部争取新建厕所2间。同时,对村路公路两侧垃圾以及柴草垛等进行清理,在沿村路两侧新建花池16处,栽植绿化树20余株、绿化花草2万余株。为方便群众开展农业生产,对崎岖不平的机耕路进行了整修,共计延长500余米。通过走访,驻村队员们注意到贫困户们居住危房暴露出极大的安全隐患,他们积极协调上级请求政策支持,通过危房改造,16户贫困户全部搬进了新居,13户低保户房屋得到了改造。农村街道“亮化”工程是回应群众期盼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通过积极协调,驻村工作队争取到县财政支持并投入资金60万元,在全村主要路段安装路灯50盏,为群众送去了光明,保障了群众安全,切实解决了晚间行路难的问题。交通不便,信息滞后,是农村贫困的原因之一。为解决这一问题,驻村工作队争取18万元资金,用于村内光纤入网改造,实现了光纤入网“户户通”。村支部书记管西彬说,“光纤入户让村里的119户村民有了‘信息高速’,以往闭塞的生活将彻底得到改变。”4年来,在国家政策的扶持和各方的大力支持下,南尖头村发生了很大变化,彻底改变了“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状况,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古渡仙峰江畔美,黎元祈福永祥和。”今天的南尖头村,人居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群众脱贫致富的步伐不断加快,每一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省委党史研究室的驻村工作队员们在脱贫攻坚中经受住了实践检验,越来越多的青年同志走到了群众身边,用自己的真情践行着人民公仆的诺言。他们深信,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实现乡村振兴,建设美丽乡村,奋进的脚步依然在路上!
 

  • ( 责任编辑:中共吉林省直属机关工作委员会_办公室 )

    分享到微信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