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党建研究 > 机关党建杂志 > 2020年第9期 > 典型引领
首页 > 典型引领

典型引领


日期: 2020-12-09 13:04:00 浏览次数: 字号:[ ]

在烽烟四起的年代,他拿起枪杆上阵,历尽炮火洗礼;

在和平建设的年代,他放下战功荣耀,听从内心召唤,来到通化市革命烈士陵园管理所,为景仰一生的榜样——杨靖宇将军守陵。

一干,就是60余年。风雨无阻,从未停歇。

这是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坚守,是一往无前的初心,是无怨无悔的决定,更是朴实忠诚的执着。

他,就是革命战争老兵、通化市革命烈士陵园管理所(杨靖宇烈士陵园)首任所长徐振明。

这位曾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中立下赫赫战功的老兵,不仅用激情与热血为新中国的建立作出卓越贡献,更是在退伍后的几十载岁月里,矢志不渝地守护着中华民族铭记英雄、崇尚英雄的精神高地——杨靖宇烈士陵园,竭尽一生点燃信念的火种,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不忘初心  最初信念终坚守

“我最喜欢这身军装!”这位九旬老人,坐着轮椅、穿着军装、眼含热泪,硬是分三四次,把简短的一句话说了出来。

徐振明已经不能流畅地表达,他颤抖着抚摸手中的奖章,眼里闪着光芒。他看向的,正是前方电视柜上摆放的全家人在靖宇陵园前拍下的全家福。老人的大女婿王福太已经退休,现在专门照顾徐振明的生活,“我爸每天就愿意坐在这个位置,前面有照片,电视里放着军旅题材的电视剧,虽然他现在不怎么说话了,但是放着电视、看着照片他就高兴。”

部队和陵园,是徐振明全部的生活。

1942年,徐振明光荣入伍。新兵培训时,教导员多次跟他们讲述两年前牺牲在林海雪原的共产党员、抗联第一路军总司令兼政委杨靖宇将军的抗日故事。年少的徐振明心中埋下信念的火种——他暗下决心:要像杨靖宇将军一样抗击敌寇,为祖国的独立解放挥洒青春,完成革命先烈未竟事业。

从那时起,杨靖宇成为徐振明的“精神偶像”。战场上,徐振明勇敢作战、奋勇杀敌,每当遇到危险和困难,他就想起杨靖宇的英雄事迹,激励自己更加无畏地继续前行。

1958年,对徐振明来说是个不同寻常、难以忘怀的年份,这一年,他转业到了地方。当时,徐振明面临3个职业选项:一个是招待所所长,一个是福利院院长,还有一个就是通化市革命烈士陵园管理所。

“当时地方很缺干部,转业时选择也多,但我受了一辈子革命教育,十分崇敬杨将军和东北抗联,想和将军离得更近一点,心甘情愿为将军守陵。”徐振明曾经说过,即使时光倒流,他也不会改变决定。“全国那么多人崇敬杨靖宇将军,只有我有机会为他守陵。我不仅是自己在守陵,也是代表牺牲的战友们为杨将军守陵。我守在这里,感觉自己还跟战友们在一起……”

没有丝毫犹豫,徐振明选择了为抗日英雄杨靖宇守陵。最初的信念,悄无声息地融进时光烙印中,融入生命脉动里,变为恒久的追求。

恪尽职守  满眼苍翠焕新颜

长白山南麓,浑江东岸,苍松翠柏间,抗日民族英雄杨靖宇将军的陵园巍然矗立山冈。

1958年,徐振明来到陵园。为了让长眠于此的英烈安息,他踏查山前山后,规划设计绿化方案,带着陵园职工一起挥锹抡镐、栽植松柏、种花种草。

夏日繁花盛开,冬季满眼苍翠,徐振明最初的愿望早已实现。如今的陵园,树木葱郁,庄重肃穆。一棵棵高大松柏,像一个个挺立的哨兵,守卫着这片英雄长眠的土地。

“你问父亲种了多少棵树,这可真数不清了,但是肯定得有上万棵。”说起种树,徐振明的儿子徐永军一点也不陌生。“小时候,我跟在父亲身后,他扛着锹,我跟着跑,就在山上不停地种树。那可真是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种啊。他漫山遍野地种树,对每一棵树都有着深厚感情。”看着一棵棵树苗长成参天大树,徐振明很是欣慰。当年掩护将军行踪、一次次化险为夷的,不正是那莽莽林海嘛,如今则是陪伴将军安心长眠的温馨归处。

从荒山秃岗到满岭翠绿,这里的每一棵树木,都见证着徐振明的执着与坚守。

徐振明爱陵、护陵是出了名的。遇到刮风下雨,即使深更半夜他也会到陵园巡查,看看屋瓦有无漏雨,看看树木是否折损。

徐振明更容不得别人对杨将军和陵园有一丝不敬。有一次,一位参观者略带不屑地说:“这个陵园有什么可守的?”徐振明一听就急了:“要是没有这些英雄,你能有今天的幸福生活?!”那人听后,红着脸不停地道歉。

“我和徐老认识50多年了,这么多年从来没听他说过一句抱怨的话,谁有啥事需要他帮忙,他也一定不推托。陵园有啥事他肯定第一个冲在前面。他心里只有陵园,只有付出。”85岁的张文臣是通化市民政局退休干部,说起徐振明,他用8个字来形容——“事有所求,务有所帮”。这是徐振明平凡生活的点滴,更是平凡背后的伟大。

根植陵园  守护精神高地

靖宇陵园是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是中宣部命名的全国首批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这里是游客来通化必看的景点,也是通化人教育后代必去的地方。

几十年来,这里来过国家领导人,来过外国友人,来过杨靖宇将军的战友和亲人,来过拜谒将军的群众。徐振明不光是陵园的负责人,还是抗战历史的讲解员,他亲历抗日战争,身上有敌人留下的多处伤疤。他的讲解,让参观者铭记日军侵华的屈辱历史,在人们心中刻下英烈抗击倭寇的不屈精神。

为了使这一块肃穆之地承载更多英雄的记忆,徐振明想尽一切办法,搜集历史资料和实物。一有空闲时间,他就坐上牛车,或者徒步深入深山密林,寻找当年杨靖宇的珍贵遗物,踏访抗联旧址,收集抗战故事。

“我父亲那些年坐牛车、坐爬犁,翻山越岭,去了很多地方,采访当地老百姓,收集杨靖宇将军的抗战故事,寻找当年的抗战遗物。记得有一次,他找到几把当年打仗时用的手枪,带回来时别提多高兴了。”在徐永军的记忆中,父亲不是在陵园忙着,就是在忙着为陵园做事情的路上。

“那时候,家里根本看不到他的人影。起初,我不理解,也跟他生闷气。但是看着他种树、扫地、修房子,每天都有忙不完的活儿,还干劲十足,他说这就是他的使命、他的任务,要为将军守好陵。慢慢地,我也被他这股子韧劲一点点感染,逐渐理解他了。”说起“不着家”的老伴,徐振明妻子龚凤兰的话语中,以往的埋怨已经化作几分自豪。

“我们有4个孩子,最大的和最小的差7岁,那时可真是顾上大的顾不上小的。他天天在外边忙陵园的事儿,家里的事儿都是我担着。”龚凤兰回忆起当年自己“支撑一个家”的日子。“有一次,家里4个孩子全都出疹子了,他在陵园忙离不开,我就在邻居的帮助下,送两个病得重一点的孩子去住院,留两个病得轻一点的孩子在家,来回跑照顾孩子。我得把家里操持好,不能拖了他的后腿。”

因为有个“不拖后腿”的妻子,徐振明在工作中可以“大展拳脚”。他把全部精力都奉献给陵园,守护着将军的英灵,也守护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

“杨靖宇将军身上体现的民族精神,鼓舞了成千上万中华儿女在抗日战场与敌人拼杀。能为抗日英雄守陵,我感到无上光荣。”5年前,记者有幸在杨靖宇烈士陵园采访徐振明老人时,他还能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这是我必须做的事情,毫不犹豫!”

年轻时,徐振明为革命奉献青春;暮年时,依旧在他珍视的岗位上继续发光发热。奉献与坚守,已成为他的一种习惯,永不倦怠,永不褪色。

从风华正茂到白发苍苍,从驰骋疆场到守护陵园,徐振明始终为革命、为信仰、为忠诚默默付出、甘于奉献。在他内心深处,杨靖宇将军是一座熠熠生辉的精神丰碑;在别人眼中,徐振明本身就是一缕永不熄灭的前进之光。

徐振明离休时,将守护陵园的“接力棒”交给了儿子徐永军。一种血脉的传承,一种精神的延续,整整62年,2万2千多个日日夜夜,徐家两代人将毕生心血献给浑江东岸这座山冈。

无私奉献,迟暮之年不放弃

1980年,徐振明要离休了。可他对陵园始终放心不下,于是就劝说即将参加工作的儿子徐永军到陵园工作,继续为杨靖宇将军守墓。但是,徐振明思来想去,还是舍不得离开这凝聚他大半生心血的地方。经过再三请求,他回到陵园,心甘情愿当起一名门卫。

如过往一样,冬天,他为将军扫积雪:秋天,他为将军扫落叶。

“他最关心的,还是靖宇陵园的建设。前几年,父亲身体还可以,每次我回到家,他总要问问我陵园现在的情况。遇到陵园有什么大型活动,他一定参加。”在徐永军不断的“工作汇报”中,徐振明的心始终和陵园系在一起。

杨成忠现任通化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局长,1995年,他来到靖宇陵园工作,之后成为陵园第4任所长。“我们那时候工作,一遇到困难,首先想到的就是找徐老商量。他对陵园太熟悉、太了解了,什么问题都能想到解决办法。他每天都在陵园转几圈,哪块瓦片松了、哪个屋顶需要维修,他总会第一个发现,告诉我们抓紧修复。”杨成忠说,正是徐振明这种默默付出,激励着他也想为陵园做得多些、再多一些。“我们一代又一代的靖宇陵园人,也在传承着徐老的这份奉献、这种精神。”

离休后,徐振明坚持天天来陵园,经常给参观的人讲杨靖宇将军的英雄事迹,告诉他们“时刻记住这些英雄,没有他们就没有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

近几年,只要天气晴好、身体尚可,年事已高的他还会坐上轮椅,让子女们推着,到陵园四处看看,静静瞻仰将军的陵墓和塑像,轻轻抚摸那些早年种下的松柏。

持之以恒,红色精神远播扬

从打开家门到抵达陵园,在幼年的徐永军看来,就是跑个十多步的距离。和父亲一样,他的每一天,也都是在这里度过的。

“我和小伙伴们天天在陵园里玩,有时候帮着父亲跑跑腿、打打下手,觉得挺有意思的。冬天大人们扫雪时,我们也拿着小雪铲跟在后面清雪。对我而言,陵园和家分不开,对它的感情特别深厚。”徐永军说。

生活中的徐振明,始终坚持以军人和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管教子女也十分严格。“记得小时候,我们一帮小孩都很顽皮,经常爬陵园的院墙。有一段时间,墙上正在安装琉璃瓦,父亲一方面担心我们从墙上摔下来,另一方面也心疼那些特意从北京运来的琉璃瓦,生怕有所损坏,于是把我们叫到一起,狠狠教训一顿。”谈起往日趣事,徐永军滔滔不绝。“父亲不仅告诉我们这样做很危险,更给我们几个小淘气讲杨靖宇将军的抗日故事,让我们心里从小就埋下红色种子,更加尊重英雄、爱护陵园。”

当年一起“玩耍的同伴”如今多数已经退休,吕振一就是其中之一。“那时候我们挺淘气的,翻墙的时候被徐老爷子抓住,他就把我们叫住说,‘来来来,我给你们讲个故事’。听着他讲的故事长大,杨靖宇将军的精神也激励着我,在工作中为党和国家作出更多贡献。”吕振一望着山上郁郁葱葱的树木,眼中满是对徐振明当年讲述故事的浓浓回忆和对杨靖宇将军的深深敬意。

精神在陵园凝聚,信念在大地传播。

徐振明经常应邀为学生和部队官兵上革命传统教育课,他以亲身经历讲述那些感人的事迹和难忘的经历。

许传珍是通化市新岭小学的一名班主任,工作已经30多年了。“我年轻的时候,就在电视上看过徐老的故事,知道他是战斗英雄,还为杨靖宇将军默默守陵。没想到,工作后,我成了他孙子的班主任,马上就想到请他当我们的校外辅导员,为孩子们讲一讲那些保家卫国的故事。”许传珍说,每次孩子们听徐爷爷讲故事,都特别入迷,对那段历史也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某部队官兵钟玲不仅听过徐振明的革命传统教育课,还到过徐老家里参加实践活动。“听徐老讲课、讲战斗故事,感觉很震撼。看到徐老生活的环境,又被他的简朴深深打动。我们要向徐老学习,不怕苦、不怕累,不居功自傲、不讲条件,把对党和人民的忠诚融入血脉。”这是新时代军人的铮铮誓言。

父子传承,坚守之光更闪耀

苍茫大地间,杨靖宇烈士陵园庄严肃穆,宏伟壮观。正中巍然挺立着将军的高大戎装铜像,目光炯炯,英气逼人。

检查供水供电、养护花花草草、维修一砖一瓦……在园区内,总能看到徐永军高大魁梧的身影,认真忙碌着这里的大事小情。

不曾想到,如今视陵园为家的徐永军,当年听说要来这里工作,却是一万个不愿意。“在陵园工作,得耐得住寂寞,受得了琐碎。当时我还不到20岁,一门心思想到外面的世界闯一闯,想出去学点技术、多赚些钱。”

在父亲的劝说和言传身教中,徐永军来到陵园工作。渐渐地,他爱上了这个父亲苦心经营多年的陵园,也深深理解父亲对将军那份难以割舍的情结。他扎进陵园建设中,一干就是40年。

徐永军牢记父亲的嘱托,每天早早来到陵园,把将军铜像擦拭得一尘不染。种植花草,浇灌树木,维护秩序。望着园区里的一角一落,徐永军脑海中常会闪现,曾经荒芜的陵园,是如何在父亲几十年如一日的精心呵护下,蜕变成国家4A级旅游景区、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这都是父亲打下的基础,继续爱陵、护陵是我责无旁贷的职责。”

“在我心中,父亲就是一个大英雄,是一个坚守信仰的共产党员。他用言传身教打动我、鼓舞我。我绝对不能给他丢脸,要用更严格的标准要求自己。”

在工作中,徐永军越来越感受到杨靖宇将军革命精神的崇高和可贵,也愈发体会到父亲这些年的不易。他发誓,要像父亲一样,用心用情呵护好这片圣洁的地方。

跟他一起共事的高境远说,徐振明、徐永军父子对陵园的感情,难以用语言形容。“我们都知道徐老对陵园的感情,80多岁的时候还骑着自行车到山上来看看。数不清多少次,徐永军大半夜拿个手电筒上山查看。爸爸始终关注,儿子从不懈怠,他们父子俩是我们陵园的‘最美守陵人’和‘最美传承人’。”

“他以园为家,我支持他。”说起像公公一样,一心扑在陵园顾不上家的徐永军,他的妻子闫锡兰特别理解。“从我嫁进徐家之后,他们的家风一直感染着我。父亲为将军守陵,默默付出、无私奉献,这也鞭策着我们继承革命优良传统,兢兢业业做好本职工作。永军能像父亲一样,坚守陵园,我为他骄傲。”

徐永军患有糖尿病,最近还被查出患有帕金森症。采访时,他的双腿偶尔不自觉地抖动。即便如此,他仍然坚守岗位,步履不停。“常有人劝我放缓脚步,可是我和父亲一样,都停不下来。陵园带给我的东西实在太多太多,有事业、有梦想,更有红色血脉的传承!”

一种精神,穿越历史,历久弥新。

一种传承,世代延续,经久不衰。

年近花甲、即将退休的徐永军深情地对记者说:“有时候静下心来想想,并不是陵园离不开我,而是我离不开这倾注父亲和我毕生信念的地方。我希望年轻一代,把杨靖宇精神传承下去,让红色力量永放光芒,照亮过去,照亮现在,更照亮未来!”

(吉林日报记者  粘青 赵梦卓)
 

  • ( 责任编辑:中共吉林省直属机关工作委员会_办公室 )

    分享到微信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