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党建研究 > 机关党建杂志 > 2020年第6期 > 脱贫攻坚
首页 > 脱贫攻坚

脱贫攻坚


日期: 2020-12-07 20:11:00 浏览次数: 字号:[ ]

尘世里,会有多少相同在阡陌间碰撞,而不同却是独一无二的。相对于其他人,通榆县新华镇农林村第一书记毕水在人生的进程中会饱含深情地说更多个“谢谢”,正是很多人无私的帮助,方托起了他成长的每一段路途。他从孤儿到成人,从接受帮助的孩童到扶贫助困第一书记,面对生他养他的这片热土,他释放着更多的感激和感恩。正是这感激与感恩的初心,让他一心扑在了工作上,把最美好的韶华奉献给了家乡这片热土,奉献给了给他无限温暖的父老乡亲。在吉林省委组织部、省委宣传部、省委网信办、省扶贫开发办公室组织开展的“寻找最美第一书记”系列活动中,他荣幸地被评为“吉林省最美第一书记”。

出生在通榆的毕水,3岁时父母因车祸去世,他只能寄养在三姨家里。三姨家有两个孩子,供养3个孩子,对他们一家来说负担很重。为了把毕水培养成对社会有用的人,三姨宁可让自己的大女儿辍学,也要供毕水读书。然而,解决现实生活的困苦没能如人所愿,勉强支撑到1999年,三姨家再也负担不起他的学习和生活费用了。这时,通榆县富强社区领导得知毕水的情况后,立即与民政局领导沟通,县民政局领导与省有关部门协调,毕水被通榆县民政局送到吉林省孤儿学校生活和学习,后来,他以优异成绩考入湘潭大学的行政法专业。在孤儿学校学习和生活的9年里,毕水深深感受到了人间的温情,“如果没有党和国家,别说是上学了,恐怕我连饭都吃不上了。”毕水总是这样想。同时,社会上的爱心人士经常到孤儿学校捐钱捐物,给孤儿们带来了缕缕的温暖,深深地感染着他。孤儿院里身边的小伙伴们,相似的遭遇让大家都特别珍惜彼此,互帮互助的他们相处得跟亲兄弟一般。每每回忆起这些,毕水总是潸然泪下。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美丽的梦想,毕水也有。他一直渴望有个完整的家庭,感受家人的温暖,并为此一直不懈地努力。上大学时,他以学校为家,同学为亲人;参加工作后,他以单位为家,同事为亲人;现在,他又有了新的家庭和家庭成员,那就是农林村和村民们。

全心全意建设家

在毕水刚刚驻村的时候,农林村还是一个落后的贫困村,全村3个自然屯,976户2504人,建档立卡贫困户285户、532人,村民素质普遍不高,思想观念守旧,土地贫瘠,环境恶劣,村民还在贫困线上挣扎。而如今,短短3年过去,农林村在毕水的带领下,在上级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村民自力更生,勤劳致富,住上了整齐宽敞的砖瓦房,建起干净整洁的院落,修起平坦笔直的村路,修建了休闲文化广场,贫困户实现了脱贫,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如果说,小时候受助的经历让他感受颇深,那么,2011年6月大学毕业后的选择,更坚定了他回报社会的决心和信心,回到通榆县民政局从事民生方面的工作。他总说:“我受到过太多人的帮助,要想办法回报社会。”就是这样的信念使得他在做民政工作时,总比别人多了一份热情和感恩的心。

2016年2月,他被派往新华镇农林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在组织谈话时,单位领导对他说:“深入群众,融入群众,宣传执行好党的扶贫政策,这个责任大于天。”这句话毕水一直牢记于心。能不能做好?怎样才能做好?那段时间,他开始思索如何帮助农民寻找到脱贫致富的途径,并进行多方讨教。“绝不能辜负了领导的信任和群众的期盼。”毕水暗下决心。到任后,县民政局领导再三叮嘱他,农村工作情况比较复杂,做工作不能只凭一腔热血,最重要的是要走心,遇到困难要多思考,要多和当地党委、政府和局党委及时汇报、沟通。后来的工作实践证明,领导说的“走心”是怎样的意味深长啊。

农村的情况确实太复杂了,人、事、物没有一样能让毕水觉得轻松。作为驻村第一书记,从县城到完全陌生的农村开展工作,面对的情况千头万绪,难以着手。

多少个不能成眠的夜晚,他都披衣而坐,静静地思考如何带领村民走出困境,脱贫致富。深思熟虑后,在他心中形成了一张路线图,首先要抓两委班子和成员,再抓党员,然后带动群众。

毕水对家乡,对百姓一颗赤诚的心,村班子成员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上。他们对毕水这个年轻人很认同,从到任起就非常支持这位有思想、有行动的第一书记工作。毕水很快进入角色并为村里的工作带来了变化。他利用自身优势,针对电脑不通、制作表格都很困难的村班子,很快完成了农林村办公系统的建设维护,制定并完成了培训计划,为农林村电子办公软件建设培养储备了专业人员,为村民网上购物、网上了解致富信息打下坚实基础。

毕水把党建工作紧紧抓在手上,建立党员日常学习制度;创建党员微信群、干群联系群;还率先执行党员行为标准,凡事都带领党员一块干。用党员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带动群众干,让群众的身子真正动起来,脑子真正转起来。慢慢地,村里的党员也都敬佩这位年轻的第一书记。

不断开拓进取是他的工作准则。他采取盯紧靠上的“土办法”,一天到晚地待在村里,经常到老党员、退休的支部书记、支部委员、村民代表、致富能手、贫困户家中走访,请教他们农林村在发展上的一些想法。经过近一个月的深入走访,终于将村情民意摸清吃透,精准识别建档立卡户。没过多久,他就适应了村里的生活,和村民打成一片。他说,在这里感受到了家庭般的温暖。

毕水深知“为官一任,富水一方”的道理。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必须发展适合当地的产业,毕水起早贪黑的跑项目,争取项目资金。经过不懈努力,2016年7月,争取项目资金9.1万元,13户二星户加入国裕牧业合作社,以龙头企业+贫困户的方式每年分红1008元的养羊项目;2016年11月,争取项目资金22万元,一星户230户加入玉芳养牛合作社,每户每年分红120元的养牛项目;2017年5月,引进财政专项扶贫发展资金庭院肉鸡养殖项目和绿豆种植项目,带动一星贫困户253户429人;2017年11月,带动一星贫困户33户78人、二星贫困户17户37人的合作养殖奶山羊项目;2018年,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户都有500至3000元不等的光伏扶贫项目分红。特色扶贫产业与贫困村、贫困户的有效对接,增强了村级集体经济自我造血功能和综合实力,激发了广大贫困户致富的内生动力,创造了一个鲜活的产业扶贫典型。

毕水感觉到,农林村这个“家”正在越来越好。

尽心尽力帮“家人”

只把村子这个“大家”凝聚在“好的”起跑线上,还远远不够,让“大家”里的每一位成员都过得好才是真的好。

农林村七撮屯村民许玉香得了脑瘤,现在是植物人状态,一直由婆婆魏素贤照顾。老人是老党员,政治觉悟高,面对这么大的家庭困难,一直没向政府要救助,但巨额的医疗费用使这个家庭陷入贫困的谷底。她的处境让毕水想起自己的身世,能够感受到老人的孤独和无助。通过调查了解后,村里一致同意将许玉香家庭增补进贫困户,并向民政局递交了低保申请,魏素贤老人对此非常感动。由于平时在党建工作中跟毕水有过深入接触,所以老人对毕水更是夸赞有加,愿意和他分享她的党建心得和生活经历。而老人也作为毕水对其他群众工作的窗口,帮助他做了很多解释工作。

2017年11月,农林村永安屯村民马清杨家的二女儿马远婷7个月大时,不幸患上了肠道细菌感染,并引起多器官衰竭。当时在吉大医院抢救,随时会有生命危险,已经花费10多万元。得知此消息后,毕水与村书记谷大力、村主任张宏光号召农林村全体村民捐款2万余元,同时联系新华镇政府、包保部门民政局给予帮助。2017年11月贫困户动态调整,村里将马清杨家纳入贫困户。

由于毕水主动了解村情民意,发现并解决村民生产和生活中遇到的难题,渐渐地村民们对他非常认可,把他当成家人看待。平时,他在微信群里利用所学知识解答村民生产问题和生活中的困惑,使党员微信群变得异常活跃。村民张连发说,知道毕书记忙,可是就想和他说说话,跟他说话心里敞亮。跟张连发一样想法的村民还有很多,每天在微信群中给毕水留言的消息就有好几百条,白天没时间一一回复,晚上找时间也要回,从来没有不耐烦和敷衍的态度,即使节假日也从未间断。毕水每天拖着疲惫的身子躺在床上的时候,第一件事就是翻开手机,看看群众们都说了什么,听到谁家生了胖儿子,谁家办喜事,谁家地里种了新品种,他都会开心的笑;听到谁家遇到了困难,他也会心情黯然;碰到谁家有难题,毕水马上解答或想办法帮助解决。他的心和“家人们”已经融在一起了。

为了更好地学习和掌握工作要领,迅速进入角色,他抓紧一切时间学习,甚至在吃饭的时候身旁都放着学习材料。有时候工作任务紧,忙不过来,他就在办公桌上泡碗面、啃个面包,对付一口。整晚不睡是经常的事,熬夜更是常态。驻村的第一个月他就瘦了5斤,老党员魏素贤担心他吃不消,他笑着说:“没事,年轻人多干点,踏实!”老人家总是嘘寒问暖,在毕水的人生中,头一次感受到了“母亲”的温暖。

把弯曲的小路走成直线是要经过一番跋涉的。脱贫工作亦是如此,从表面上看是一串串数字,而实际工作中的苦和累只有参与到其中的工作人员才体会得最深。每一项表格的填写,每一次实地调查,每一个项目的实施,每一条政策的执行,都包含着基层工作人员的辛勤汗水。如今,32岁的毕水还未成家,但他觉得已经有了家和家人,很多村民要给他介绍对象,想要把他永远地留在村内,他安慰村民说:“不完成脱贫任务,我不会离开农林村这个‘家’。”

前方的路还很远,他说:“作为一个由社会养大的孤儿,是党和政府的恩泽哺育我长大,并培养成为一名驻村第一书记。我会用最大的努力去工作,去回报社会,用真心真情把农林村脱贫攻坚的任务完成好,带领农林村村干部改善村容村貌,提高村民的幸福生活指数。”这掷地有声的话语,朴实而又坚定。
 

  • ( 责任编辑:中共吉林省直属机关工作委员会_办公室 )

    分享到微信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