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精神的作用,要求全体共产党员“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开展好“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一个重要的目标,就是“思想政治受洗礼”。这次党课,就是希望通过和大家一起学习党的精神,回顾党的奋斗历史,接受革命传统教育,接受一次思想上的洗礼。
首先,我们先弄懂一个定义,就是什么是精神。精神:指人的意识、思维活动和一般心理状态。而共产党人的精神,是指中国共产党带领广大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的奋斗历程中,培育形成的一系列彰显和反映民族精神、体现时代要求、凝聚各方力量的“精神”。共产党人的精神是党的根和魂,是党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的党性写照、价值结晶。借主题教育之机,我和大家一起重温学习。
一、红船精神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因遭法租界巡捕的袭扰,从上海转移到嘉兴南湖的一条游船上继续举行。就是在这条游船上,伟大的中国共产党诞生了。从此,中国的革命就有了坚强的领导者——中国共产党。红船精神是:“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
当年参加一大的13个人中,1922年陈公博脱党,1923年李达脱党,1924年李汉俊脱党,1924年周佛海脱党,1927年包惠僧脱党,1930年刘仁静被党开除,1938年张国焘被党开除。其中陈公博、周佛海当了大汉奸,抗战胜利后被国民政府判处死刑;张国焘最后在国民党军统戴笠手下当了一个特务。13个代表中有4人在革命中牺牲了,一直从头走到尾的只有毛泽东和董必武。13名代表不同的结局告诉我们,只有坚定理想信念,为理想不懈奋斗,才能抵达胜利的彼岸,实现人生的价值。
二、井冈山精神
1927年10月,毛泽东、朱德、陈毅、彭德怀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率领中国工农红军来到井冈山,创建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开辟了“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习近平总书记将井冈山精神概括为:“坚定执着追理想、实事求是闯新路、艰苦奋斗攻难关、依靠群众求胜利”。
这里我想讲一个关于朱德总司令的故事。南昌起义失败后,朱德率领2000多人负责殿后,因为没有补给,绝大多数人都跑了,部队越走,人越少。从2000多人走到江西安远天心圩只剩了800多人,队伍成一哄而散之势。正是这危难之间,朱德站在稻田的一个土坎子上,高声说:“革命低潮是暂时的,武装斗争的旗帜是永存的。武装斗争是要吃苦的,甚至流血牺牲,现在我宣布:不愿留队的可以回家,发给路费,但武器要留下,那是同志们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他继续说:“我还是希望大家都留队,我是不走的,我相信中国革命的前途是光明的。”后来,这800多人跟随朱德来到井冈山,其中就包括十大元帅林彪和陈毅,十大大将之首粟裕。朱德同志的妻子伍若兰,1928年2月与朱德同志结婚,仅仅一年之后,在1929年2月,伍若兰同志在掩护部队撤退时腿部中弹负伤被捕,敌人诱其同朱德脱离关系,自首投降,她怒斥敌人:“要我同朱德脱离,除非赣江水倒流!”惊得敌人目瞪口呆。1929年2月12日,年仅23岁的伍若兰,惨遭敌人杀害,壮烈牺牲,敌人还将她的头颅割下,挂在赣州城门上示众。她牺牲后,朱德深感悲痛,并长久地怀念她。这种在革命的硝烟中诞生的爱情,以及伍若兰同志对革命的忠诚、对爱情的忠贞,都格外令我们动容。
三、长征精神
二万五千里长征,简称“长征”,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工农红军主力从长江南北各根据地向陕北革命根据地(亦称陕甘苏区)进行的战略大转移。1934年10月开始,1936年10月结束。历时两年,行程二万五千里。在漫漫征途中,红军将士同敌人进行了600余次战役战斗,跨越近百条江河,攀越40余座高山险峰,穿越了被称为“死亡陷阱”的茫茫草地,用顽强意志征服了人类生存极限。红军将士上演了世界军事史上威武雄壮的战争活剧,创造了气吞山河的人间奇迹。习近平总书记将长征精神概括为:“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
长征路上,有许多感人肺腑的故事,这里我给大家讲一个军需处长的故事。在翻越云中山的时候,天气十分恶劣,一位将军和战士们一道踏着冰雪行军。忽然,警卫员向他报告:“前面冻死了一个人。”将军上前一看,一个老战士身上没有御寒衣物,已经被冻死了。将军十分愤怒,吼道:“叫军需处长来!他为什么没发御寒衣物!”可是没有人回答他,也没有人走开。有人对将军小声地说了声:“这就是军需处长。”原来军需处长把自己的御寒衣物给了战士,自己却冻死在路上。这名军需处长身为领导干部,真正的做到了身先士卒、舍己为人、为革命奉献一切,这正是长征精神的最好写照,值得现在的党员干部,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好好学习。
四、延安精神
延安是举世闻名的中国革命圣地。从1935年到1948年,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在这里领导、指挥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延安孕育的延安精神,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伟大的精神动力。延安精神的内涵是: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
党在延安这段期间,发生了很多故事,这里我给大家讲一个“毛驴”引发的故事。1941年6月,延安一位农民饲养的一头驴被雷电击死了,这位农民逢人就说:“老天爷不开眼,为什么不劈死毛泽东?”中央保卫部门的人听说后,很快就逮捕了这个农民,打算进行追查。毛泽东立即阻止了保卫部门的行动,要求立即把这个农民送回家。他说:“群众发牢骚,有意见,说明我们的政策和工作有毛病。不要一听到群众有议论,尤其是尖锐一点的议论,就去追查,就要立案,进行打击压制。这种做法实际上是软弱的表现,是神经衰弱的表现。我们共产党人无论如何不要造成同群众对立的局面。”毛泽东进行了深刻反思,通过深入调查,他发现确实公粮征得太多,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毛泽东下决心采取一系列措施改进工作,1941年11月18日,在陕甘宁边区第二届参议会上,通过了精兵简政的决议。毛泽东“挨骂”之后,首先想到的是从自身查找问题,而不是从群众身上找问题,这既是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体现,也是一种优秀的工作作风。在党群干群关系需要改进的今天,毛泽东的这种作风,对我们依然具有重大现实指导意义。
五、抗战精神
中国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正义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近代以来抗击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在这场战争中,中华民族同仇敌忾,浴血奋战,创造了弱国打败强国的光辉业绩。习近平总书记将抗战精神概括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
说到抗日精神,就不得不提到东北抗联。今天我给大家念一封赵一曼烈士被押赴刑场途中写给儿子的信:“宁儿,母亲对于你没有能尽到教育的责任,实在是遗憾的事情,母亲因为坚决地做了反满抗日的斗争,今天已经到了牺牲的前夕了,母亲和你在生前是永久没有再见面的机会了,希望你,宁儿啊,赶快成人,安慰你地下的母亲,我最亲爱的孩子。母亲不用千言万语来教育你,就用实行来教育你,在你长大成人之后,希望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这封信辗转21年才交到宁儿手中,沉甸甸地讲述着一个共产党员、一位普通母亲对国家、对儿子最质朴的爱。我们知道,杨靖宇将军牺牲后,日军对他如何在陷入重围后还能坚持战斗感到疑惑,所以对他的遗体进行了解剖,发现他的胃肠里一粒粮食也没有,只有未能消化的草根、树皮和棉絮。在场的日军觉得不可思议:中国竟有如此威武不屈的人。
杨靖宇、赵一曼等东北抗联将士,在长达14年艰苦卓绝的英勇斗争中,铸就了光辉的东北抗联精神。我们身为抗联精神发源地的干部,更应该坚持和发扬东北抗联的爱国主义精神、英雄主义精神和艰苦奋斗精神,为吉林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而不懈努力。
六、红旗渠精神
林州(原林县)是红旗渠精神发祥地,位于河南省西北部,晋、冀、豫三省交界处。被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红旗渠,动工于1960年,勤劳勇敢的十万林州人民,苦战十个春秋,在太行山悬崖峭壁上修成了这全长1500公里的红旗渠,结束了十年九旱的苦难历史,而且孕育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
我曾几次到红旗渠干部学院培训学习,对修建红旗渠时的林县县委书记杨贵同志的事迹印象尤为深刻。1954年4月,26岁的杨贵被任命为林县县委书记。他当时就下了决心,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一定要改变林县贫穷落后的面貌,之后,在林县一干就是21年。1990年,杨贵老书记重返林县时,受到极其隆重的欢迎,从住处到礼堂,几百米的路走了很久,场面十分热烈感人。我们走过每一个工作单位、每一个工作岗位,都要想想做了哪些实事,留下了哪些值得回味的经历。虽然不一定能成就红旗渠一样的“奇迹”,但只要我们踏实做事,老实做人,把组织交给我们的每一项工作认认真真完成好,就能够在回想每段工作经历时做到问心无愧、心怀骄傲。
七、两弹一星精神
上世纪50年代末至70年代初,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我国科技工作者依靠自己的力量,仅用了10年左右的时间就创造了原子弹爆炸、导弹飞行和人造卫星上天的奇迹,取得了“两弹一星”事业的辉煌成就,同时也形成了“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两弹一星”精神。。
两弹一星元勋钱学森、钱三强、邓稼先等,他们都是放弃了海外优厚的条件,学有大成之后,又义无反顾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为民族复兴顽强拼搏。在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新中国与中国梦的强大感召力,看到了中华儿女顽强拼搏爱国报国的炽热情怀。其中,郭永怀同志是元勋中唯一获得烈士称号的,1968年12月5日,郭永怀从试验基地赴北京汇报,飞机降落时发生坠毁事故,他不幸遇难。当人们辨认出郭永怀的遗体时,他和警卫员紧紧地抱在一起。当人们费力地将他俩分开时,才发现郭永怀的那只装有试验数据的公文包安然无损地夹在他们胸前。当面临生死关头,郭老第一个想到的是为国家留下宝贵的实验数据,而不是自己的生死,这才是真正的爱国主义者。
在中国共产党在长期艰苦奋斗历程中,还形成了很多宝贵精神,如西柏坡精神、北大荒精神、大庆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等。无论是党在革命斗争形成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还是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形成的红旗渠精神、“两弹一星”精神,都是一脉相承的,从根本上体现着党的性质、宗旨和先进性。这些精神背后一个个感人的故事、一个个鲜活的人物所代表的崇高精神和优秀品质,体现了党对祖国和人民的无限忠诚、对理想信念的执着追求、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定信心,令人感动、催人奋进,给人以力量、给人以鼓舞,带动我们见贤思齐,奋发向上,万众一心,勇往直前。我们一定要牢记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坚决发扬革命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以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做好本职工作,为党和人民的事业贡献自己全部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