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10月都是东北秋菜采购的旺季,北方群众往往在这个时候购买大量的白菜和萝卜等,加工或直接储存,以备冬天全家人吃菜的需要。这种习俗来自东北的地域文化,因为漫长的冬季大雪纷飞,东北人就需要把粮食和青菜储藏起来,这就是最早习俗的起源。
事实上,这种储存秋菜的习俗一直延续到今天。在东北个别农家,依然在房前屋后的菜地里挖出长方形的菜窖,把干燥后的白菜、带着泥土的萝卜一个个放进去,再封口加盖毡布。整个冬天每隔几天就要翻动、检查一下,以备整个冬天食用,甚至吃到第二年的春季播种时节。
记得,我小时候,大伯在村庄的树林中,找到一个朝阳通风处挖暖窖。在黄土坡上,用镢头刨,用铁锹挖,挖出的窖体大约有两米深,长两米,宽一米五。长方体的暖窖挖好了,上面用树枝和芦苇棚好了再压上黄土,留开一个人能钻上钻下的窖门,然后就是把东西下窖了,有地瓜、萝卜、胡萝卜、大白菜等等,分层码好。一切停当后,窖深人上不来,就垫着个木头小板凳儿,才能勉勉强强爬出窖来,然后用木板封好窖门,上面盖好土,只有主人自己记得以后怎样起窖就行了。待到白雪皑皑的隆冬时节,快过年了,主人再循着原路返回窖内,取出一部分窖藏的新鲜萝卜、白菜之类,作为节庆的重要菜蔬。
忽又想起母亲腌酸菜的事,也是冬储中比较有趣的事儿。白菜要选购小颗菜,那种俗称叫小核桃纹的菜蔬,因为大颗菜占缸而且不易腌透。腌酸菜的大缸就是那种大半人高的牛腿缸,里外都挂了釉,黑黢黢光亮亮的那种。炉子里的炭火正旺,母亲用大铝锅添半锅水烧沸了,就把白菜放到里面烫一下,用笊篱捞出来放到盆里,然后端到缸边上,一层一层地从缸底往上码白菜。每码一层就撒上一些盐,一直到码满整只大缸,然后还得人上到缸顶上往下踩白菜。踩实成了,再往缸里添,直到腌满岗尖岗尖一大缸,再添上水为止。腌酸菜虽然辛苦,待酸菜发缸,捞出一颗,切了细丝,用白肉血肠一烩,那才真真叫汤鲜味美,过瘾拉馋呢!
如今生活提高了,日子好过了。以上说的那种生活,当然现在还有一部分人有条件保持着那种习惯,依然享受着冬储的乐趣和乡情。但对于更多的人来讲,那已经变成了一种久违了的乡愁,比如我,生活在乡镇小城里,冬储菜只买点大葱,妻子已经打扫干净,盘辫儿挂起来了,至于白菜萝卜都很少买,因为多了放不住,干了烂了,倒也得不偿失。现在,即使到了冬天,什么早市上呀、商场里、农贸大厅里……新鲜的黄瓜、西红柿、豆角、菜花、蒜薹……一应俱全,想吃啥都有,天天都是过去过年都没有的菜蔬。
总之,冬储还是要有的,即使象征性地做那么一点点,也是对乡愁的很好慰藉。我还是要把故事讲一讲,因为: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嘛!不知昨日的苦,怎能珍惜今天的甜呢?
随着技术的进步,如今东北地区大多数乡镇都设立了窖储菜基地,大多基地已经改变以往地窖储菜的方式,改为冷库储存蔬菜和水果,政府用现代化方式储存代替了各家各户自行储存,也可称之为民间习俗的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