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7日,省直机关工委召开理论学习中心组第九次集体(扩大)学习会,会上常务副书记刘川、副书记郑强、纪检监察工委书记尚玲分别领学《在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颁授仪式上的讲话》《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向功勋模范人物致敬!》《央视评论员解读:首次集中授予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的特殊意义》等学习内容,副书记权善美作了中心发言,纪检监察工委副书记周敏、省直工会副主任李鹏作交流发言,现将发言稿刊发,以飨读者。
弘扬爱国奋斗精神 立足岗位建功立业
省直机关工委副书记 权善美
近日,中央下发《关于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中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通知》,要求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中,要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的爱国热情,凝聚奋进新时代的磅礴伟力。刚才,理论学习中心组又学习了习总书记讲话和人民日报、央视两篇评论员文章,使自己对爱国主义又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下面,结合学习收获,谈三点认识和体会。
一、对爱国主义时代内涵的理解和认识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九次集体学习时指出,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爱国主义精神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心中,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维系着华夏大地上各个民族的团结统一,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祖国发展繁荣而不懈奋斗。5000多年来,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经受住无数难以想象的风险和考验,始终保持旺盛生命力,生生不息,薪火相传,同中华民族有深厚持久的爱国主义传统是密不可分的。爱国主义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它是一种伟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是推动各民族向前发展的巨大精神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必须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自觉把祖国命运同党的命运、社会主义命运紧密联系起来,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使爱国主义成为党员干部的坚定信念、精神力量和自觉行动。
(一)重温“爱国三问”,传承爱国精神。“你是中国人吗?你爱中国吗?你愿意中国好吗?”1935年,南开大学老校长张伯苓用“爱国三问”点燃了师生爱国斗志,激励有志青年发愤图强。2019年1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南开大学考察调研期间特别指出:“这既是历史之问,也是时代之问、未来之问。我们就要把这个事情做好。”爱国,是人世间最深层、最持久的情感,这种感情在历史的长河中孕育流淌、绵延不绝,在时代的场域里扎根生长、释放能量。它是一个人的立德之源、立功之本,是我们砥砺前行的精神依靠。新时代回答好“爱国三问”,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民族复兴伟大征程,是每一个党员干部义不容辞的责任和担当。
(二)答好时代之问,就要学好党史、新中国史。作为一名党员领导干部就要紧密结合实际,把党史、新中国史的学习融入到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切实把自己摆进去真学深学,不断增强守初心、担使命的思想和行动自觉。爱国主义自古就流淌在中华民族血脉当中。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7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爱国主义的感召下,无数仁人志士不畏艰险,亿万中华儿女团结奋斗,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无论是在中华民族历史上,还是在世界历史上,这都是一部感天动地的奋斗史诗。
(三)读懂共和国的奋斗史诗,我们才能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建党98周年之际,中央组织部发布的一组统计数据引人深思。截至2018年底,中国共产党党员总量突破9000万名,比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增长约19倍;党的基层组织461.0万个,比上年增加3.9万个;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平均每年约有390万人递交入党申请。今天,中国共产党是世界上最大的政党,充满旺盛的生机活力。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够永葆先进性和纯洁性?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我们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指导地位,不断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向前进。从1853年起,马克思、恩格斯撰写了《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俄国的对华贸易》《英人在华的残暴行动》等一系列关于中国的文章,为中国人民伸张正义。可以说,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背后,有着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渊源,这是深厚根基所在,也是巨大力量所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的命运早已同中国共产党的命运、中国人民的命运、中华民族的命运紧紧连在一起,它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在中国得到了充分检验,它的人民性和实践性在中国得到了充分贯彻,它的开放性和时代性在中国得到了充分彰显!”可以说,读懂共和国的奋斗史诗,我们才能进一步把握大势、明确方向,着眼当下、面向未来,写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篇大文章。
二、准确把握新时代爱国主义的新要求
关于爱国主义,习近平总书记在许多场合作过论述。纵观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爱国主义的重要论述,主要有三个重点:一是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二是当代中国爱国主义,三是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教育。
(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鲜明主题。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首次提出并阐述了“中国梦”的概念。习近平总书记将“中国梦”与当代中国爱国主义联系起来,明确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鲜明主题。”这为我们准确把握当代中国爱国主义提供了重要遵循。当代中国爱国主义,既与古代、近代、现代的爱国主义一脉相承,又有因新的时代背景和社会条件而形成的鲜明特色。把握这些特色,是当代中国人弘扬和践行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前提。找到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鲜明主题,为我们准确把握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丰富内涵起到重要作用。
(二)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是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本质体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祖国的命运和党的命运、社会主义的命运是密不可分的。只有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爱国主义才是鲜活的、真实的,这是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精神最重要的体现。”在当代中国,爱国是与爱党和爱社会主义联系在一起的,具有不可分割的统一性。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前仆后继、顽强奋斗,取得了人民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了坚实基础。新中国成立后,党领导人民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开展了社会主义建设,开辟和推进了社会主义改革,把贫穷落后的旧中国变成日益繁荣富强的新中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在这个历史过程中,党、国家和社会主义紧密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命运的共同体,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得到集中体现。
(三)坚持知国之理、爱国之情、报国之行相贯通是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具体要求。我理解,爱国首先表现为一种感情,爱国主义教育首先要涵养和增强人们的爱国之情。这种情感的产生具有一定的自发性。人们往往是从爱家乡,爱家乡的父老乡亲开始,逐步扩大到爱整个国家。习近平总书记在《知之深爱之切》一文中,谈到自己的故乡之情时指出,“要热爱自己的家乡,首先要了解家乡。深厚的感情必须以深刻的认识做基础。唯有对家乡知之甚深,才能爱之愈切。”对家乡是如此,对整个国家更是如此。因此,爱国与知国联系在一起,爱国主义感情要建立在对国家的深刻认识基础之上,实现爱国之情与知国之理相贯通。作为党员领导干部要把爱国主义从自发情感转化为自觉行为,必须把爱国主义教育作为永恒主题。要把爱国主义教育贯穿到党员教育管理监督的全过程,做到以理服人、以文化人、以情感人,生动传播爱国主义精神,唱响爱国主义主旋律,让爱国主义成为每一个中国人的坚定信念和精神依靠。
三、把爱国之情转化为推动工作落实的不懈动力
爱国,重在践履、贵在力行。新中国成立以来,钱学森、邓稼先、黄大年、郑德荣等一批批知识分子,以拳拳赤子心、殷殷爱国情,展现了爱国奋斗的宝贵精神。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就要激发担当实干的动力,就要激扬无私奉献的情怀,就要立足岗位建功立业,扎扎实实抓好每一项工作。目前临近年末,要以饱满的工作热情重点抓好以下几项工作:一要抓好基层党组织星级达标创建工作。二要抓好2019年度省直机关基层党组织书记抓基层党建述职评议考核工作。三要抓好基层党组织换届、党员教育管理培训、效能评估进支部等工作。
总之,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自己一定要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弘扬新时代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论述,不断加深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解,不断加深对初心使命的感悟,以功勋模范人物为榜样,主动担当作为,不断开拓进取,把主题教育中激发出的爱国热情转化为立足岗位、发奋工作的实际行动,转化为攻坚克难、干事创业的实际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