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党建研究 > 机关党建杂志 > 2018年第7期 > 东北风情
首页 > 东北风情

东北风情


日期: 2018-09-13 浏览次数: 字号:[ ]

冷不丁看见拨愣槌子这个词,大家可能发懵,这拨愣槌子是啥东西,干啥用的?估计,现在很多年轻人脑海里一定划个魂。

其实,在六、七十年代之前,农村冬季这个时候,家家户户的炕头上,除了放烟笸箩,针线笸箩外,还有一个上面缠着麻坯的拨愣槌子。

过去,咱东北这个地方很落后,人们穿的鞋都是手工做成的,做鞋底需要把几层的袼褙纳在一块,纳鞋底用细麻绳,就是这拨愣槌子捻出来的。

有这样一条迷语:“手提一根线,8字横着转,冬天它最忙,夏天得消闲”。迷底就是这拨愣槌子。

中国人使用拨愣槌子历史很悠久,曹雪芹老先生还把它写进了《红楼梦》里,在《红楼梦》第五十一回:薛宝琴出的谜语当中有这样一条:“小红骨贱最身轻,私掖偷携强撮成。虽被夫人常吊起,已经勾引彼同行。”说的也是这拨愣槌子。

拨愣槌子有木头做的,不是太多,大多是牛骨头做的。我这个年纪见过的拨愣槌子都是牛骨头做的。听宰牛的人讲,这块骨头是牛的小腿骨。一般直径有一寸左右,二十来公分长,两头略粗,中间略细,有些像现在健身房锻炼身体用的哑铃。做拨愣槌子使用的牛小腿骨,要在这个骨头的中间地方钻一个上下相通小窟窿眼儿,然后,在窟窿眼安上一个带钩的竹棍,钩口冲下,为的是拦住麻匹。实际上很简单的一个东西,发挥作用是很大的,家家户户离不了。

那个年代,牛是当时生产队主要耕地的牲畜,生产队养牛,不杀牛,偶尔有受伤丧失劳动能力的牛才能杀掉。所以,牛骨头也是稀有资源,拨愣槌子一般都是一代代传下来使用,使用的人多以后,天长日久,浸润的汗渍一天天地使牛骨头变得发红,发亮,光滑。拨愣槌子不仅仅是家庭妇女用干活工具,还是一件很好看的工艺品。

农村实行生产队集体经营的时候,生产队在每块地的地头都种一种叫火麻的植物,我们都叫它“花麻”,因为这种麻开“晃花”,不结籽。这种“花麻”有一种特殊的味道,很难闻,牲口都离它远远的,队上种它的用途,一个是防牲口祸害庄稼,再一个是扒“花麻”的麻皮,做车马套用的绳子和家庭里做鞋纳鞋底用的麻绳。

“花麻”成熟后,要放在臭水沟里“沤”上一些天,待麻的外皮与麻杆松动后,把麻皮扒下来晾干,就可以打麻绳了。

打麻绳,首先要把麻坯做成麻经,也就是说给麻匹拧成一股股的。从沤好的麻杆上扒下的麻纤维,是窄窄的一条一条,变成麻经要把每一条一端都要捻细捻匀,凑成一束。打麻经时候再用一只手举着麻坯,用巧劲拨动拨愣槌给麻匹上劲,一边转一边一条条地往里面续麻,这样,就捻成了麻经。

拨愣槌打麻经是一个很费时,需要很有耐心和掌握巧劲的活计,年纪大的妇女们一般都选择在冬季农闲的时候来做。在漫长的冬季里,地里不能干活,妇女们都坐在热炕头上,开始用拨愣锤打麻经,随着拨愣锤旋转,一圈圈捻好的麻经缠在拨愣锤上,麻经缠满后,便开始把麻经绕下来,缠成一个团放在一边,留做合成麻绳用。

小小的拨愣槌,虽然离开了这个时代,但它在过去的年月里,却是劳苦功高。它伴随着我们的先辈,旋转过一个个日月星辰,旋转着农家人对美好日子的憧憬,也旋转进去老一辈人辛勤的汗水,亲情,旋转出先人们坚强,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
 

  • ( 责任编辑:中共吉林省直属机关工作委员会_办公室 )

    分享到微信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