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望中国地图,透过弥漫着硝烟与战火的岁月,一张张民族英雄的面孔清晰可见。
那些可歌可泣的故事,铭记长白史册。
时光虽然流逝,然而,英灵永在,英魂永存。
一
看长白山区地图,我从中读到了一个非常的发现。
地理学家胡焕庸在1935年用木制直尺在民国版图上划下了一条斜线,他以他的地理发现命名为瑷珲腾冲线。这条自东北到西南大致倾斜45度的基本直线,是一条中国人口密度的形象对比线,也是一道中国历史与地理的发展分水岭。天造地设绝非巧合,距此向东不出200公里,老早就有一条地势隆起线和挺拔的山脊线,是长白山地与松辽平原的分界线。这条倾斜大致45度的绵延伸展、斜贯整个大东北的红铜映现,有个统辖的地质大名叫长白山地。以劲风傲骨的隆起和血红雪白的色泽,描绘着张广才岭老爷岭哈达岭威虎岭龙岗山千山一带,在瑷珲腾冲线的起点区域对近代人口与地域的争夺作了画龙点睛的指示和描述。山地以东是深浅红铜色的高地势,以西是浓淡绿色的低地势,红绿鲜明、高低悬殊,绿地势海拔200米上下、红地势低者500米高则2700米。以此东进,第一级台阶是磐石桦甸辉南柳河海龙一带,第二级台阶是靖宇熔岩台地上的靖宇江源白山通化桓仁一线,再高的第三级台阶是长白熔岩台地上的抚松临江长白一路,再上个台阶就是登峰顶观天池了。
一方人遵循一方水土。一定是这条地理地势线给了胡焕庸以启发与旁证,因为画线时的1935年,东北抗日联军已经并还给大片山地刻印那滚烫的抗日脚印,持续烧旺那驱倭烈火。这也成为了长白山安然300年来的又一次火山爆发,当然这一次是热血精神的喷发。这条斜向的长白山地线,也就成为了一束古来的俯视线警示线,一道形象的挺进线铁血线!一面迎击西进日寇的侵占,一面迎接东方胜利太阳的升起。长白山地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中起步最早的一个抗日战场,更是面积最大的一块抗日阵地。刀光剑影的山河抗日与硝烟呐喊救亡除倭,托举出铁血英雄和忠勇壮士。一块块烧热了的铁、一片片烧红了的铁,挂上了海拔800米高的战场!长白山以抗日的铁血忠勇成为一座英雄山,英雄山站在并非引人注意的中国东北角上率先声音高亢:中国不投降!反对投降派,抗日抗到底……一面飘扬在制高点上的烽火战旗打着猎猎旗语:人在阵地在,人不在阵地也在!其实山在人就在,所以阵地在人必在!这铁血长白山地线,是中国最北的一道红线,也是最美的一道红线。其东侧,包括着东北之东的深阔山区,包括着东边道地区,包括了长白山麓吉林和辽宁民众自卫军义勇军的抗日斗争大本营、时值反满抗日省级政府的通化。血肉之躯筑长城,英雄铁血垂青史,挡也挡不住的是烽烟里不停脚步的东北抗日百姓和他们的子弟兵……
二
“九一八事变”50天后,中共创建的第一个红色政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3个月后,作为历史舞台上丑角反角陪伴的一个殖民政权伪满洲国登场,屈辱之地长春被指定为伪国都而更名新京。这一年的磐石,以第一场的瑞雪初晴迎来杨靖宇在石虎沟将磐石工农反日义勇军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十二军南满游击队。闪闪的红星放光彩,红军的名字暖心怀。瑞金和磐石可谓是南星北斗透射暗夜,这两个白区里的红色根据地因为中国工农红军的红星闪耀而更加红光盛放。80年后,它们被称为南北遥距几千里的中国革命一双火炬,“南有瑞金、北有磐石。”
中共军队第一个统一的称谓是工农革命军,是在南昌起义20天后从国民革命军暴动的旗号中脱胎换骨新生出来的。这样叫起来了十来天,毛泽东从武汉回到湖南组建了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为秋收暴动准备了响当当的名号。次年5月中共以《军事工作大纲》宣布,中共在割据区域的所有军队更名为红军,工农革命军名称仅存在半年多就宣告使命终结。红军的源头是学习苏联军队的结果,后经补充润色成为中国工农红军。这个红字,无论是意义还是寓意都是太为深远了。直到七七事变一个半月,改称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而在此一年前,在东北的红军种子就已经按照毛泽东的精神率先改称专门抗日的军队名称,并且开宗明义把名称大号里面直接放上抗日二字:东北抗日联军。这既成为红军队伍的接续,又表明红军精神的传承。东北抗日联军的军旗设计也与中国工农红军的一模一样,白色边条、红色幅面、铁锤镰刀。只是八路军这一正规番号仅存在了珍贵的18天。因为遵循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命令,中共军队的番号从9月11日开始再改为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这支部队所包含的是中共到达陕北的和陕北原有的两支部队的并称。与八路军相继赋予中共武装的另一个正规番号,是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包括散落于湘赣闽粤浙长江以南诸省与鄂豫皖黄河以南诸省的坚持游击战的中共军队。而此时的东北抗日联军,已经进入到与日军白热化卓绝艰难的对峙之中。
与毛泽东同一属相却小一轮、后来改名杨靖宇的马尚德,于毛泽东湖南秋收暴动一个月后在中原成功领导了河南确山暴动,部队称为确山农民革命军。为何没有直接搬用中央指令的工农革命军而称为了农民革命军?也许他认为自己的队伍里没有工人而是清一色的农民,就实事求是吧。这一字之改,反映了他是机动灵活创新发展型的指挥员,这和后来率领东北抗日联军在东满南满长白山区因地制宜实事求是的抗日游击决策,完全是同出一辙。而他与毛泽东的动作如出一辙之处,既是历史实绩更是时代传奇。第一例是“上山”,1927年7月毛泽东以“上山可造成军事势力的基础”的理由提出“上山”的战略主张。这既为毛泽东自己在两个月后的秋收暴动失利率领队伍转进井冈山作了战略准备,也为暗中的学生杨靖宇在两年之后率领中共第一支抗日游击队开拓磐石和转进长白山作出了思想准备与行动样板。当时毛泽东是“上山结交绿林朋友”,杨靖宇后来是不折不扣地落实并发展了这一思想,聚集了义勇军、组建抗日联军及其各路军。第二例是建军,毛泽东把暴动遗存下的火种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虽然缩编为了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一师第一团,但却以精兵把井冈山创立成为第一个红色根据地。杨靖宇紧紧学着6年前毛泽东的样子,在磐石玻璃河套猪腰岭组成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独立师。待南渡辉发江开赴长白山腹地之后,杨靖宇的不同是并非缩编而是由独立师扩编为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这支队伍因被东北民众称为南满雄狮而成为南满地区抗日统一战线的核心力量,队伍很快开辟了磐石红石砬子、金川河里和濛江那尔轰等三块抗日游击根据地。威震敌胆、大扬国威,步步为赢、扩大战果。杨靖宇在两年中率领部队走出了两大步骤:除了由独立师发展为第一军之外,还改编为东北抗日联军第一军进而合编为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按照中国工农红军组建成第一第二第四的三个方面军的模式学习,东北抗日联军组建为第一第二和第三的三路军……
“九一八事变”后快两年的时候,国民政府还是与日本签订下了出卖主权的《塘沽协定》。这不仅承认了日本侵吞东北三省及热河的合法性,还为日军攻北平取天津进而拿下整个华北打开了方便之门。不久,中共确定红军北上长征转移与北上抗日进军有机结合,中国工农红军红一方面军从瑞金出发开始长征,奔向北方。北方在战斗,到北方去,到抗日的最前线去!这就构成了中国革命史上的两大奇观、两大彩虹:一是艰难而路长的红军长征二万五千里,二是艰难而时长的东北抗日斗争14年!更有历史寓意的是,北上长征的两年正好重合在东北抗日斗争最为卓绝困苦处境艰险的阶段上!登上抗日救亡的历史舞台、迎向抗日前线的铁血硝烟,八路军和新四军是在七七事变的一个半月后,而东北抗日联军却创建于“七七事变”的一年之前。中共领导的这三支抗日队伍中,只有东北抗日联军是以独立番号和序列存在的,还是唯一一支名字里直接写有抗日字样的抗日队伍。东北抗日联军,以中共领导下的东北各族人民的抗日武装和名符其实东北人民子弟兵的身份,良好地传承衔接了中国工农红军的传统和八路军新四军的精神在东北铁血荣光地赓续存在。所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抗日的队伍。”按照历史的顺序和历史的真实就要改写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八路军、新四军,都是抗日的队伍。”
三
就在胡焕庸先生划那条瑷珲腾冲线的时候,萧军刚好把《八月的乡村》递给了鲁迅,而鲁迅在灯下给萧红收笔了《生死场》的序。前者被称为是中国抗日文学的第一声惊雷,像萧军所言“墨写的历史虽然有时可以被歪曲、消灭,但人民血写的历史是无法、也不可能被歪曲、被消灭的。”更加有的放矢的历史实证之笔是:“人民革命军在哪里?革命军在磐石,你去得了吗?”著名作家“二萧”把他们代表作的取材来源,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磐石玻璃河套抗日游击根据地。家喻户晓的现代京剧《红灯记》创作原型,也历史地选定了吉海铁路和铁路工人们。李奶奶李玉和李铁梅祖孙参战的故事,都有一颗抗日卫国的明亮的心的人,来源于磐石玻璃河套东口南北穿行的吉海铁路上的工人们抗日斗争史实。由于铁路工人频繁的抗日活动迫使日伪军不得不专门派遣军队和铁甲车来保护铁路,这有力地牵制了日伪对杨靖宇和根据地的讨伐。
胡焕庸划下瑷珲腾冲斜线的时候,长白山地这一道老天老早以前就画下的古铜色山脊线,已经是染满了英雄铁血但还顽强前行的斜线了!但是那忠勇铁血并没有沉凝反而放射出动人的光芒,照亮了整个阔大的山脉,照耀着无限连绵的密林深山。这一光芒啊,造就了中国伟大的英雄族群挽臂成长的大环境和英雄叙事的大语境。在这道历史的光芒之下,汇聚起了民族不朽的性格,这,便是人类需要歌颂和赞美的最高尚的人性……
(冯堤系长春市作家协会副主席,文化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