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党建研究 > 机关党建杂志 > 2017年第12期 > 东北风情
首页 > 东北风情

东北风情

长影旧址博物馆
王霆钧

日期: 2018-03-07 10:00:00 浏览次数: 字号:[ ]

长影大院有28公顷土地,呈方形,位于红旗街1000米处的南侧。有高大的杨树或婀娜的柳树绕院环围,树下是一人多高的红砖墙。长影主楼面朝正北。墙面贴着青黄色小块瓷砖,墙底是花岗岩。迎面是高达二层的玄关,砌着黑色大理石,显得庄严厚重,两边坡路可以行车到门口。楼内地面铺着乳白色小瓷砖,又有黑色小瓷砖拼成两条龙。龙口相对处是这幢大楼缩小若干倍的也是瓷砖拼贴的楼形图。

大楼面朝大街的主体三层余为二层。整体呈回字形。外面的口字,是厂长办公室、厂办系统各处室及与创作、生产相关的各部门;中间的口字是洗印厂。两边有天桥相连,与外面的口字连成一体。党团机关在三楼。进入大楼,迎面是大接待室,有四扇紫色木门,玻璃衬着白纱。室内大约300平方米的样子,沿着三面墙壁摆放着套有白色布套的沙发。白布洗得干干净净。地面铺着巨大的绣花红地毯,颜色虽不新鲜却清洁如初,不沾微尘。东南角有一个小巧的吧台。凡是中央和省里领导或者外宾及重要内宾来厂,均在此接待。紧挨着大接待室的是第八放映室,是贵宾电影厅,摆放着白套蒙着的沙发。首长来长影视察,厂里就在这里招待他们观摩影片。除了“八放”,其余的几个小放映室,都是固定在地板上的铁座椅,座板可以翻动。这里从上班到下班总在放电影,没有观众,只有一两个质检员,穿着白大褂,坐在亮着的台灯下看片子。厂里生产的每部影片的每一个拷贝,都要经过他们的质检把关,每一个画面都符合标准才可以装箱出厂。

长影有七个摄影棚,在电影厂中是棚最多的,据说这也是衡量一个制片厂大小的标志。三棚专门用来拍摄特技镜头;七棚最大,约1200多平方米,是上个世纪50年代扩建的。挨着第四摄影棚是小礼堂,也叫第十二放映室。七个摄影棚每一个每一天都忙碌着电影人。在生产任务多的时候,连厂里的大食堂都装上了景片充当影棚用。90年代,为拍摄《两宫皇太后》,在厂西南角搭建了“故宫养心殿”,保留多年,成为一个景点,也专门用来拍清宫戏。

二楼两侧都是鸽子窝一样的一间间办公室。录音室、剪接室、化妆室或者摄制组办公室。

厂房形成的回字形,顶端是机关办公处,回字形底端是美术置景间。加工完成的景片,从这里搬出去,再到摄影棚里安装成一堂堂用于拍摄的内景。厂里所有的办公室都在回字形的大楼里。

也就是说,一部影片从剧本开始,到洗印出片,完全可以足不出楼。

长影大院也很大,有一大片树林。“文革”后期,按照上面的意见,重拍《平原游击队》在院子里搭了一个小李庄外景地。在游泳池里搭建了水淹城市街道的景,拍了《大城市1990》。后来,这里修建了一个洗印厂,长影的动画片厂也曾在这里。上世纪80年代,在大院里搭建了仿北京前门的两条街和与天安门相对的正阳门,在这里拍了著名的影片《谭嗣同》和多部明清时代的戏。

长影东南角,有一座通体白色的二层小楼,大家都叫它小白楼。那是一座和“满映”大楼差不多的老建筑,原是伪满洲国军事部大臣绰号于大头的于琛徵的官邸,外边有宪兵站岗,是他办公及接待宾客的地方。于大头被撤职后,“满映”花了43万伪币买下来做“满映”俱乐部。职工可到小白楼听音乐、弹钢琴。小白楼还设小卖部卖咖啡及“米之阿妹”一种类似凉粉似的小吃。“满映”垮台之后,它成为了东影财产。后来,小白楼成为长影的编剧招待所,凡是来厂修改剧本的编剧、分镜头的导演或者作曲,再或者就是大明星都可以住进来。贺敬之曾在这里改《白毛女》,白杨在拍《冬梅》时住在这里。林青霞和秦汉在拍《滚滚红尘》时也住在这里。这里曾经是我的办公室。《创业》编剧张天民、导演彭宁,家在北京,他们到厂里来,总是住在这里。

如今的长影办公大楼,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大楼里的所有结构,都按照博物馆的设计改造了。游人进来,从“满映”开始,了解了“满映”,也了解了在接收“满映”之后建立的东影,从知道东影的第一部影片开始,也知道那些为观众耳熟能详的影片。长影70年的历史在两三个小时的游览中走过。
 

  • ( 责任编辑:中共吉林省直属机关工作委员会_办公室 )

    分享到微信

    Scan me!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