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人在冬天到来之前,都愿意储存一些蔬菜,称之为越冬菜。储存越冬菜的习惯由来已久。在漫长的冬季,没有青菜,白菜、土豆、萝卜加酸菜,便成了越冬的主要菜种。
那个时候,有单位的,每到秋季,单位的管理员便会让职工上报自家所需要买的秋菜的数量;然后用汽车拉到单位,按报的数量来进行分配。大批量购买,这价格上肯定要比在农村个人手中买的便宜。
当知青和合同工的时候,单位分秋菜,是没有我们份的。等我到学校当老师后,每到学校分秋菜的时候,操场上就分期分批地先后堆上了土豆、萝卜、白菜的。学校后勤人员根据每个人所报的数量,过好称,分成堆,每堆秋菜都会有一个牌,上边写着老师的名字和秋菜的数量。
有些女班任老师会支使本班学生帮忙将秋菜送到家里;科任则多了一层,还需通过班任才行。而我,与老伴在一个学校,我俩就可以了,下班的时候顺道就拉回去了;至于学生吗,咱虽也是班主任,但用不着。虽然如此,我还是有过几次“丢”菜的经历。到了操场,咋也找不着我分的那堆秋菜了。通过询问后勤人员才知道,是我班班长带着几名男生把我的秋菜悄悄地给送家里去。事后,班长和那几名男生我不但没表扬,还批评了他们。分秋菜是我个人的事,你们当学生的,任务就学习;少整那些没用的。
到落雪以后,买回来的秋菜便要下窖了;这秋菜的名称也变成越冬菜了。那个时候,住的是平房,几乎每家都会有一个菜窖。挖菜窖的地方与菜窖的样式,那是五花八门。有的人家在院子里挖个菜窖,有的人家来得更省事,在屋子的外屋地上挖个菜窖;靠山的人家,则挖个山洞来存储越冬菜。
下到菜窖里的萝卜、土豆省事,萝卜用沙子埋,土豆用草帘盖,而这大白菜就不行了,过些日子便得进到菜窖里摘一次菜。而且这大白菜还特别的娇惯,冷了热了都不行;伤热了掉帮子,受冻了的白菜又会变成冻白菜。
对于住家户来说,购买、储存越冬菜,也是家中的一个大活。而且每家都得这么做,否则,一个冬天则没有新鲜菜吃。
程序化的忙碌,这乐趣也就在其中了。没有了这些忙碌的过程,便也少了许多的乐趣。这也就与以前备年货一样,少了那样一个环节,这年的味道也就淡了许多。
居住环境的转变,也改变了人们的一些习惯。
现在住楼了,贮存越冬菜不方便了;再者说了,超市、商场里啥都有,现吃现买,确保新鲜;从而也就没有大量贮存越冬菜的必要了。就是有人买的话,现在买秋菜也非常的省事,顶多买上几棵大白菜,腌上一小缸酸菜,再腌上点朝鲜辣白菜,这就足矣。
人们的传统意识普遍得到更新了,很少再看到像以前那样,土豆、萝卜都要买上百十斤,大白菜要买上几百斤;三种越冬主力菜,一直能吃到来年开春。等开春后的新鲜蔬菜下来时,窖里仍有扒得只剩个心的白菜、糠了的大萝卜、生了芽子的土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