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党建研究 > 机关党建杂志 > 2016年第6期 > 调查研究
首页 > 调查研究

调查研究


日期: 2016-12-01 12:45:00 浏览次数: 字号:[ ]

2015年11月2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通过《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随即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于11月27日至28日在北京召开。至此,脱贫攻坚战在全国全面展开。但是,脱贫攻坚战开展近半年时间后,基层直面贫困户的同志们普遍反映:贫困户最关注的就是扶贫能给多少钱,能给解决多大的问题,很少考虑自己怎样才能脱贫、依靠什么脱贫。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重要讲话中强调:“脱贫致富终究要靠贫困群众用自己的辛勤劳动来实现。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要重视发挥广大基层干部群众的首创精神,让他们的心热起来、行动起来,靠辛勤劳动改变贫困落后面貌。”脱贫和扶贫如何有机结合起来,多方努力改变贫困户、贫困村的状况和面貌是摆在扶贫一线同志们的课题。笔者以为,脱贫攻坚战要落实习近平同志的“三扶观”,早在24年前习近平同志就在《摆脱贫困》一书中指出了脱贫攻坚战的作战手段,他提出扶志、扶智与扶贫的“三扶观”。

首先,扶持贫困户要扶志。志向,指人们在某一方面决心有所作为的努力方向。具有不同世界观和人生观的人有不同的志向。贫困户不是天生就贫困的,很多都是因病、因残、因学、因自然环境等很多因素才致贫的。有的贫困户经过多年努力还是没有摆脱贫困,“人穷志也穷”了,也就安于现状,不思进取。所以,习近平同志指出,“扶贫先要扶志”“弱鸟可望先飞,至贫可能先富,但能否实现‘先飞’‘先富’,首先要看我们头脑里有无这种意识。”引导贫困户摆脱意识贫困和思路贫困,才是脱贫的先决条件。贫困户常年处于贫困,意识僵化是一方面,受困于思路不开阔也是不争的事实。而生活无忧、视野开阔、思路明晰、见多识广也恰恰是我们扶贫工作干部的优势。扶贫干部要发扬自己的优势扶贫,扶起贫困户脱贫致富的志向,引导他们树立“宁愿苦干、不愿苦熬”的观念,靠辛勤劳动改变贫困落后面貌,贫困户才能在扶贫干部的扶持下自生动力,才能有发家致富的欲望,才能脚踏实地去干、去努力。

其次,扶持贫困户要扶智。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智,贫困户摆脱贫困,教育扶贫是根本。教育扶贫既有基础教育扶贫又有实用技术扶贫。国家教育经费继续向贫困地区倾斜、向基础教育倾斜、向职业教育倾斜,帮助贫困地区改善办学条件,对农村贫困家庭幼儿特别是留守儿童给予特殊关爱,这是基础教育扶贫,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基石。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演讲中指出:“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当前,脱贫攻坚战有时间限制,如何在短时间内实现教育扶贫?习近平同志在《摆脱贫困》一书中也指出,“科学技术是脱贫致富的关键。我们应当有意识地在推进科学技术进步的进程中,不断提高人们的科学文化素质。”“依靠科学技术进步可有效地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所以,在脱贫攻坚战中,扶贫干部和组织要针对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加大技术扶贫力度,立足当地资源,因地制宜发展种养业和传统手工业等措施,发展生产脱贫致富,生产过程中重点帮助贫困户开展育苗育种、产业示范、技术服务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等技术学习。开展职业技能培训,让贫困户掌握“一技之长”,有安身立命之本。

最后,要扶真贫、真扶贫。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扶贫干部和组织要通过“一看房、二看粮、三看劳动能力强不强、四看家中有没有读书郎”识真贫;改变工作作风扶真贫;克服“小进即满、小富即安”的思想真扶贫。习近平同志在《摆脱贫困》一书中强调:“我不主张多提口号,提倡行动至上。过去采取的很多有效的办法,要像接力赛一样,一棒一棒接着干下去,脚踏实地干出成效来。”在脱贫攻坚战中,扶贫干部和组织也要贯彻落实习近平同志的希望:“对困难群众,我们要格外关注、格外关爱、格外关心,千方百计帮助他们排忧解难,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时刻放在心上,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千家万户。”实际工作中,坚决贯彻落实精准扶贫方略。精准扶贫,就是指谁贫困就扶持谁,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的治贫方略。建立精准扶贫工作机制,力争做到对扶贫对象精准化识别、对扶贫资源精确化配置、对扶贫目标精细化管理、对脱贫责任精准化考核,从而改“大水漫灌”为“精确滴灌”。对照对象、目标、内容、措施、因村派人、考评等“六个精准”的要求,深入调查摸底,了解民之所盼。深入细致地了解民心、民意、民情,摸清群众最急、最盼、最缺的事情。使国家综合扶贫的各类资金、政策,用准用足,用在贫困群众身上,用在正确的方向上,扶到最需要扶持的群众、扶到群众最需要扶持的地方。

总之,扶贫攻坚战中扶贫干部和组织要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认真贯彻落实“四个切实”“五个一批”“六个精准”的要求,统筹考虑贫困户、贫困村的实际情况,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用“三扶观”统领思想,把各方面扶贫力量和资源整合好,确保每一分钱都用在刀刃上、发挥最大效益,集中力量办成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事好事。
 

  • ( 责任编辑:中共吉林省直属机关工作委员会_办公室 )

    分享到微信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