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政文化建设少不了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营造廉洁文化氛围,完善积极、客观、公正的社会评价体系,使腐败无法滋生,使腐败者无地自容,形成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良好社会风尚,人民群众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
人民群众与廉政文化氛围的形成紧密相连、相辅相成。营造廉政文化氛围,就是要通过寓意深刻的反腐文化内容、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独特新颖的宣传载体,在人民群众、广大党员及党员领导干部中营造出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社会风尚,造就腐败无法生存的社会大环境,在这一过程中,必然有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一方面,人民群众是廉政文化建设的创造者和推动者。人民群众都是历史文化的创造者,历史上人民群众以独特的视角创造了不同时代的颂扬廉政的文化作品,这些作品所折射出的不朽光芒,已成为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在当代,人民群众对反腐倡廉工作的高度关注和人民群众中深厚的廉政文化资源,是我们开展廉政文化建设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廉政文化的繁荣,依赖于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地创新,只有将其深深地根植于人民群众之中,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把人民群众对反腐败事业的关注和热情充分调动起来,化作参与廉政文化建设的持久动力,营造积极向上的廉政文化氛围,使腐败无滋生繁衍的土壤,从根源上杜绝和防止腐败起到关键作用。另一方面,廉政文化建设的出发点是为了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良好的廉政文化氛围能促进党员领导干部树立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的思想意识,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公仆意识和服务意识,从思想根源上防止腐败的发生。广大人民群众对廉政文化建设是否重视和积极参与,是廉政文化氛围形成并能否取得实效的一个重要条件,其参与度决定了廉政文化氛围建设的成败。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是党执政最牢固的政治基础和最深厚的力量源泉,人民群众最不满意、最不能容忍的就是腐败。正是这种强大的民意为我们党开展反腐败斗争提供了力量源泉。
积极推进人民群众参与到廉政文化建设中来,共同营造全社会的清廉之风。从政治学关于公共权力来源的原理看,遏制腐败的主力及动力源泉来自人民群众。列宁曾提出,为防止公共权力的异化,就要“使所有的人都来执行监督和监察的职能。”列宁这一思想,对我们遏制腐败倡导廉政建设,有着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1945年,毛泽东关于“周期率”与黄炎培的著名对话,“我们已经找到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率。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这正是列宁这一深刻思想的中国式表述。将这一经典解释运用到廉政文化氛围建设上,说明廉政文化氛围建设需要靠人民群众的支持,需要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