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党建研究 > 机关党建杂志 > 2016年第12期 > 本刊特稿
首页 > 本刊特稿

本刊特稿


日期: 2017-01-05 浏览次数: 字号:[ ]

长期以来,部分办事机构“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机关作风一直受人民群众批评,严重影响政府机构形象,破坏党群关系。“小闹小解决、不闹不解决”的监督、维权方式则集中体现了社会监督的无力,暴露了监督机制的不足。

增加机关事务的透明度,接受社会的广泛监督。设置“机关工作人员去向公示栏”“意见箱”是保障人民群众行使监督权、促进机关队伍建设的普遍做法,然而,在物质文化增长的推动下,人民群众权益意识不断觉醒,针对党政机关的监督需求日益强烈,人民群众问政、参政的热情不断高涨。机关工作作风、机关事务更是人民群众关心并热议的话题,增加机关事务的透明度、自觉接受群众监督是强化机关作风建设、改善机关形象的根本要求。通过舆情信息的反馈,接受群众批评建议,整顿机关作风是密切联系群众、构建完善监督机制的关键所在。

引进社会监督,合理引导网络反腐、网络维权,促进机关作风建设。随着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很多网民选择通过网络进行贪腐、渎职类的举报,例如“郭美美事件”“雷洋事件”等;也有网民通过网络揭示社会中的阴暗角落,例如“魏则西”案、“大学生遭遇电信诈骗”案等。一方面,这些社会事件通过网络曝光,促进了我国监督管理工作的进步,倒逼机关监督制度改革;另一方面也暴露出我国监督制度的单一、滞后。网络舆情本身具有盲目性,所以需要强化网络引导,纳入社会监督,才能避免“官民对立”、避免社会风气的继续恶化,也只有通过拓宽监督渠道,提供群众合理表达诉求的通道才能优化改进机关队伍建设。

引入社会监督是构建高效便民的“服务型”政府的具体要求。为贯彻中央文件,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一些地方政府开展了旨在强化机关工作作风的整治“庸懒散浮拖”专项行动,取得很大成效,也收获到人民群众的广泛好评。懒政、拖沓、推诿扯皮的工作作风损害的是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危及的是党的执政基础,是背离服务人民宗旨的行为。政府机构是被授权管理社会事务、服务人民群众的国家组织,应当接受社会的监督和批评,不断强化自身作风建设,提高行政水平,强化政府机构的服务职能,突出人民当家做主的地位。引进并完善社会监督是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的必要手段,是构建机关高素质队伍的重要途径,是强化机关作风建设的关键措施。
 

  • ( 责任编辑:中共吉林省直属机关工作委员会_办公室 )

    分享到微信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