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党建研究 > 机关党建杂志 > 2015年第12期 > 工作思考
首页 > 工作思考

工作思考


日期: 2016-01-07 16:27:00 浏览次数: 字号:[ ]

学风是大学精神的集中体现,是教书育人的本质要求,是高等学校的立校之本、发展之魂。现今高校大学生的学风总体上呈现良好态势,能够体现出积极进取的精神面貌、蓬勃向上的青春活力。但受各种因素影响,也存在一些不容乐观的现象,如:学生学习主动性不高,目标不强,动力不足;学校管的多,导的少等。由于诚信教育与学风建设在目标、思路、途径等方面具有高度的一致性,所以将诚信教育与学风建设相结合,可以有效地推动学风建设,构建和完善诚信学风建设的长效机制。具体来说诚信教育在学风建设中具有以下四方面的作用:

一、诚信教育在学风建设中的育人作用

高校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正确的学习动机和远大的理想,学习目的不够明确。如部分大学生对人生观、价值观没有进行认真系统的思考与把握,不清楚为谁学习,为何学习;部分大学生多数时间是在被动的背书、备考,很少学生会主动学习,充实自身的知识素养;部分大学生把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作为学习目的所在,缺乏对社会的责任意识。由此可见虽然学风问题固然有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但最根本的问题还是部分大学生在人生观、价值观上陷入误区,是思想认识、道德文明和心理素质方面的问题。而诚信是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价值核心,是衡量个人品行优劣的道德标准之一,一个人只有形成较好的思想境界、道德水平和完善的人格,才可能在其求学和人生道路上走的更好更远。通过对大学生的诚信教育能够促进大学生做到自省和慎独,养成诚信品德,塑造健全人格,促进大学生正确看待学习的意义与价值。

二、诚信教育在学风建设中的导向作用

相比中小学而言,大学实行的是自主式管理,因此出现了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习态度不够端正的现象。如部分大学生思考问题比较狭隘和短浅,认为学习不过是为了应付考试;由于长期的应试教育,部分大学生没有主动学习的意识,没有养成独立的去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的学习行为习惯;由于外在的诸多诱惑,在学习时间和课外时间的分配上存在一定不合理性,学习时间和精力的投入明显不足;部分大学生学习实践和科研活动的参与面不够广,其专业能力、科研能力、文字表达能力都比较薄弱。开展大学生诚信教育,能够丰富和充实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内涵,潜移默化之中陶冶情操、启迪智慧、增强自律,其道德修养与人文素质不断得到提高的同时,使大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目标更具科学性和方向性,使大学生改变不良的学习风气,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明确自己努力方向。

三、诚信教育在学风建设中的规范作用

大学生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生活环境的优越和部分家长的溺爱导致大学生整体行为规范表现出参差不齐的现象。部分学生不积极要求上进,作业、实验报告乃至毕业学位论文都存在抄袭现象;部分学生沉迷于电子游戏,甚至将其视为自己在校期间最大的精神支柱;部分学生诚信意识淡薄,考试违纪现象屡禁不止。推进诚信教育,在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通过各种途径强化学生诚信意识,可以使大学生形成诚实守信的思想道德品质,从而制约大学生的行为,使其自觉自愿地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在增强大学生的思想品质、规范大学生的良好行为的同时,做到内修诚信、外修制度,积极引导大学生刻苦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和素养,为促进学风建设增强内在基础。

四、诚信教育在学风建设中的推动作用

高校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学习氛围不够浓厚的现象。如部分大学生对自己所选专业的不了解,导致缺乏学习和研究的兴趣;对实践性比较强的课程感兴趣的学生较多,而对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专业理论知识感兴趣的学生却寥寥无几;在学习中习惯于被动接受教师讲授的知识,缺少独立思维的空间和训练,更缺少专业特征明显的学生自主学习平台,不会充分运用学习资源,不知道怎样学习。而通过诚信教育,有利于把每一个学生个人都团结在诚实守信的良好氛围中,在这种良好氛围中容易产生归属感和认同感,进而形成团结一致、互助共进的积极学习氛围,把学风建设目标和理念逐步内化为大学生求学的意识与动机,并将这种共识融成一股合力,从而形成高校学风建设的良好氛围,对于促进高校学风建设有着不可忽视的推动作用。

综上,以诚信教育为切入点,用诚信的理念引领学风建设,用诚信的方式运作学风建设,推动和促成优良学风蔚然成风,是高校学风建设深入开展的必经之路。 

(作者单位:吉林师范大学)
 

  • ( 责任编辑:中共吉林省直属机关工作委员会_办公室 )

    分享到微信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