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党建研究 > 机关党建杂志 > 2015年第11期 > 省直动态
首页 > 省直动态

省直动态


日期: 2015-12-21 10:04:00 浏览次数: 字号:[ ]

年初以来,团省委按照省委和省直工委有关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工作部署,认真贯彻“党团共建、服务中心、建设队伍”的工作理念,累计划拨工作经费1000万元,以“吉青家园”建设为载体,在全省各市县建立村(社区)级“吉青家园”试点160个,初步构建了具有吉林特色的基层团组织服务模式和网络体系。

抓好工作结合,突出“新”字。在团员青年相对集中的区域建立“吉青家园”的工作设想,旨在发挥其区位优势,辐射周边各类社会组织,构建系统的基层服务型团组织;同时以实体的“吉青家园”作为阵地依托,统筹各类阵地、资源和平台,搭建满足团员青年各类需求的青少年综合服务平台。“吉青家园”建设不仅要满足团中央提出的“五个一”标准,还要配备书刊、球类等开展活动必要的文体用品;设立公告栏和青年信箱,宣传和发布活动信息,收集青年的诉求和建议,成为兼具娱乐性和实用性的服务平台。

协调有序推进,突出“稳”字。按照试点先行、巩固提升、全面推广的工作思路,将“吉青家园”建设分为三个阶段实施。第一阶段,到2015年底,在全省选择一定数量的试点,为下一步工作探索路径,积累经验,并努力将试点建成示范点。第二阶段,到2016年底,将全省40%的基层团组织建成“吉青家园”,并在各领域“吉青家园”中创建一批符合先进条件、服务成效明显、团员青年公认的省级示范点。第三阶段,到2017年底,将“吉青家园”做法在全省推广,使其成为吉林基层团建工作的响亮品牌。

工作直扎基层,突出“深”字。共青团最重要的基层实践来自社区和村,随着吉林新型城镇化建设不断向前推进,未来将有大量的社会事务下沉到社区和村。为此,要选择联系青年最前沿、服务青年最直接的村和社区一级建设“吉青家园”试点。在试点筛选阶段,充分考虑了工作基础、民族地区、边境区位等因素,既注重选取基础好的社区,也要兼顾基础薄弱的村,以便探索出不同类型“吉青家园”的服务路径,为工作全面铺开积累经验。在试点评审阶段,按照全省每个县(市、区)至少建立1个试点社区和1个试点村的原则,聘请专家学者进行综合评审,最终在全省范围内确定了160家“吉青家园”进行试点,其中包括100个试点社区和60个试点村。

激发创建热情,突出“活”字。坚持重心下移,把工作资源向基层倾斜,充分调动基层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努力使团的各项工作都能在基层体现。制作了“吉青家园”配套资源工作菜单,主要包含三种形式:一是统一配发,例如组织部设计制作了“吉青家园”标识牌,城市部编印了工作手册和活动菜单,向全部试点单位配发;二是单独立项,例如宣传部推出了“奋斗的青春最美丽分享会”活动,志工部推出了“七彩小屋”阵地建设,由试点地区自行设计承接项目,向团省委进行申报,评审通过后由各部门对立项试点单位给予经费支持;三是重点资源倾斜,例如农村部开展的农村青年电商培训,权益部开展的青少年事务社工培训,由相关部门向“吉青家园”试点地区提供定向名额支持。

严格督导考核,突出“实”字。为保证试点工作取得实效,团吉林省委结合从严治团工作要求,先后制定了4项工作制度。一是联席会议制度。由团省委书记任组长,团省委内设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每季度召开一次联席会议,专题协调解决“吉青家园”建设推进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及时通报有关情况。二是督导评价制度。由团省委各战线根据“吉青家园”建设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年度、季度、月度工作推进计划,定期提交阶段工作总结,由组织部汇总后上报书记办公会审议。三是试点包保制度。市级团委班子成员每人包保1个试点村和1个试点社区,具体指导包保试点的建设工作,同时发挥自身资源优势和动员能力,提供多方位支持。四是明察暗访制度。团省委组织部定期对各地试点建设及上报情况进行抽查,同时利用省委组织部两次基层党建考核暗访的契机,积极争取将基层团建考核指标纳入到省委党建考核范畴,并协调基层党委给予重视和支持。

(团省委机关党委)
 

  • ( 责任编辑:中共吉林省直属机关工作委员会_办公室 )

    分享到微信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