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公安厅交警总队高速公路支队党委积极摸索“6+6”工作法,有效激发了民警的创先争优意识,从根本上提升了队伍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一是注重“沟通+解惑”,让民警诉求有渠道。将每周五下午作为党团活动时间,支、大队党委委员以座谈会、拉家常等方式,鼓励民警讲出心事、谈出真情,积极营造坦诚相见、以心交心的良好氛围。遇有民警外派工作、生病住院之时,支部委员、党小组长都会主动登门,详细了解情况,随时掌握民警的思想动态。
为了更好地给民警答疑解惑,支队党委和大队党支部主动拓展沟通渠道,借助“党委书记信箱”、公安网交流平台等载体,让民警遇事有处说、委屈能倾诉,帮助民警解除思想上、工作上和生活中的疑虑。
二是注重“投入+减负”,让民警工作有效率。坚持以警为本、爱惜警力,近年来,支队党委先后投入近亿元,安装818个高清摄像头,前端抓拍点位102处,购置50余部移动测速设备,为每个支部配全办公用品、厨房用具和专业设备,为民警履职尽责打牢物质基础,极大地调动了民警工作的积极性。
与此同时,支队党委积极为基层民警减压卸负,争取上级支持,充实一线警力.先后6次抽调机关民警支援基层,缓解基层大队警力不足问题。在各项集中整治、战役攻坚过程中,不搞人海战术、疲劳战术。减少民警因缺乏经验或者经验不足造成的各种警力浪费,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民警的负担。
三是注重“严管+维权”,让民警执法有保障。大力推进执法规范化、制度化建设,将公安执法工作置于各级党组织的绝对领导之下。支队党委为每名民警发放了执法记录仪,要求执法过程中必须全程佩戴使用。相继下发了《执法记录仪管理使用规定》、《执勤执法工作流程》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对民警执法全程做出明确规定,画出“高压线”。
此外,主动回应执法环境日益复杂条件下民警的维权诉求,建立支队党委直接领导下的民警维权委员会,联合社会专业法律机构,充分借助和发挥社会力量的作用,健全完善了民警维权案(事)件快速查处机制。
四是注重“考核+选树”,让民警工作有方向。将绩效考核作为行动指南,支队党委建立了网上考核平台,每季度深入各支部考核一次,对大队的工作业绩进行客观评价并在全支队范围通报,让先进大队民警增强荣誉感,让后进大队民警看到差距,进一步凝聚团队主义精神、培育集体主义信念。
将选树先进典型作为考核结果运用的重要手段。让好支部、好党小组、好党员、好民警脱颖而出,深入总结挖掘典型事迹,积极主动地向上级推介。建立起全方位、立体式的选树格局,让广大民警学有方向、赶有目标。
五是注重“引导+搭台”,让民警才艺有展示。积极发挥文化在凝聚警心、激励士气、陶冶情操、树立形象方面的独特作用,将警营文化建设纳入党委日程,成立了专门机构,开辟了警营文化专题网站和专刊,先后在《人民公安报》、《吉林日报》等国内、省内知名媒体刊(播)发稿件30余件,着力打造吉林公安高速文化品牌。
将为了民警、依靠民警作为文化建设的根本出发点,按照“一队一特色、一警一爱好”的标准,成立了9个文化协会,挑选有此专长的大队支部书记任会长,确保每名民警至少加入一个协会。相继开展了摄影采风、书画展览、公益宣传系列警营文化活动,邀请了37位国内、省内文化名家走进警营开展联谊,在全警中间营造了良好的文化氛围。
六是注重“体恤+解困”,让民警生活有关爱。将从优待警置于支队党委的统筹之下,科学制定休假计划,确保民警休假率达到95%以上。每年投入40万元,组织全体民警在省内重点医院体检,并建立健康档案。每年开展2期心理健康辅导,缓解民警精神压力。协调吉大一院、吉林省肿瘤医院和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吉林省中医院)为民警开辟绿色通道,确保民警有病得到及时救治,让全体民警感受到支队党委的关怀和温暖。
在日常关爱的同时,党委、各支部主动作为,为民警排忧解难、雪中送炭。由党委、支部委员带队,定期看望因公致残、因公牺牲的民警及家属,为他们解决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同时,积极探索建立支队困难民警帮扶救助基金,关心、关爱特困民警,2012年以来,已经先后为困难民警捐款20余万元。在支队党委的带动下,各支部也自发行动起来,成立了形式多样的帮困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