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党建研究 > 机关党建杂志 > 2014年第11期 > 经验交流
首页 > 经验交流

经验交流


日期: 2015-01-14 13:38:00 浏览次数: 字号:[ ]

为全面加强白山市直机关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白山市直机关工委将2014年确定为“市直机关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年”,把“在职党员进社区”活动作为其中一项重要的活动载体,探索出“在职党员进社区”与“党组织联系社区”相结合的工作思路,全力打造了“分散型”与“集约型”互为补充的服务品牌。

积极创新,寻求突破。白山市直机关“在职党员进社区”活动起步较早,取得了良好的实效。自2006年起,白山市直机关广大在职党员主动到社区党组织报到并主动认领“十大员”服务岗位,积极参加楼宇党支部、楼栋党小组活动、社区群众性公益活动,并主动帮助社区解决实际困难,在壮大社区共驻共建力量、推动社区各项工作、帮贫扶困、促进和谐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人民日报》曾报道过白山在职党员进社区活动的成功做法。2014年初,白山市直机关工委自我加压,主动作为,在进一步提升活动实效、拓展活动途径、创新活动方式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先后就“在职党员进社区”活动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会同市委组织部和部分区委组织部及社区党组织召开了座谈会,向社区党组织发放了调查问卷,对活动的成功经验、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根源进行了深入思考。白山市直机关工委在客观分析活动的有效做法和成功经验的基础上,为解决活动中存在的部分党员主动服务意识不强、独立开展服务难度大、党员参加社区活动“工活”矛盾突出的问题,创造性提出了“在职党员进社区”与“党组织联系社区”相结合的工作思路,在前期活动基础上,组织机关党组织与社区党组织进行联系和对接,确立长期帮扶对子,对在职党员分散式、“单打独斗”式服务存在的短板进行有效补充,通过整合党建工作资源,集中发挥党组织优势,全面提升活动实效。

党员积极,全面对接。在“分散型”服务方面,白山市直机关工委着力做好“管理”的文章。白山市直机关工委制定了《在职党员进社区管理办法》,对党员进社区报到、承诺认领服务岗位等相关内容进行规范,明确了各级党组织及在职党员的主要职责、管理流程、考评机制等规定。同时,研究制定了《在职党员证明信》、《“在职党员进社区”情况明细表》、《“在职党员进社区”活动情况汇总表》等各类表格,引导机关党组织与社区党组织共同完善各类基础材料,加强对党员在社区表现的监督管理工作,全面提高了活动的规范化水平,提升了在职党员进社区服务的责任感和自觉性。在“集约型”服务方面,白山市直机关工委着力做好“组织”的文章。认真研究下发了《关于在市直机关深化“在职党员进社区”活动的通知》,对“党组织联系社区”活动进行明确要求,进行全面部署。将《机关基层党组织联系社区党组织安排表》、《机关基层党组织联系社区对接卡》、《机关基层党组织联系社区情况卡》,下发到各基层党组织,将市直机关76个基层党组织与浑江区46个社区党组织确立联系对接关系,要求各机关党组织在深入社区进行调研、全面掌握社区党组织存在实际困难基础上,结合部门职能特点、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实际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服务计划,组织党员干部为社区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

上下联动,着实服务。市直机关工委通过在白山机关建设网站开辟专栏、每月调度活动情况、随时进行督促指导、年末集中收集活动成果等方式,推动了活动的扎实开展。机关党组织积极与社区党组织进行沟通联系,结合社区需要和部门实际,以服务社区、服务群众、服务弱势群体为重点,广泛开展了各类知识培训、政策咨询、公益劳动、走访慰问、技术支持等服务活动,全方位解决了社区群众的实际困难。社区党组织主动梳理在党员管理、服务群众、基层组织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积极征得机关党组织的帮助和扶持,有力地推进了社区党组织的各项工作。广大在职党员主动服从管理、积极服务社区,带着参加服务居民群众、参与社区建设的各类活动充分发挥了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采取“分散型”与“集约型”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在职党员进社区活动以来,搭建了机关党员联系服务群众、机关党组织联系服务基层的全新平台,使市直机关党员由“八小时”党员转变为“全天候”党员,机关党组织由“搭天线”转变为“接地气”,党组织及广大党员干部主动发挥自身优势和特长,积极为社区和群众提供服务。据不完全统计,市直机关共有2494名在职党员到社区进行报到,为社区提供各类服务13500人次,办实事6500件。市直机关76个基层党组织与46个社区全部完成对接,并制定服务计划72个,设计服务项目119项,现已完成35项,投入帮扶资金52万元。 

(白山市直机关工委)

  • ( 责任编辑:中共吉林省直属机关工作委员会_办公室 )

    分享到微信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