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党建研究 > 机关党建杂志 > 2013年第8期 > 经验交流
首页 > 经验交流

经验交流


日期: 2013-12-02 13:57:00 浏览次数: 字号:[ ]

十八大报告指出,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和谐。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劳资冲突也进入了高发期,有的甚至上升为群体性事件,严重影响了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工会组织作为党联系职工群众的桥梁纽带、国家政权的重要社会支柱、职工利益的代表者和维护者,在组织和代表职工参与社会管理、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等方面肩负着重要责任。

一、目前我国劳资群体性事件的现状

1、劳资群体性事件的高发性。一是发生的频率越来越高。二是涉及的劳动者人数居高不下。根据《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公布的数据, 2010年各级仲裁机构立案受理劳动争议60.1万件,涉及劳动者81.5万人;2011年各级仲裁机构立案受理劳动争议58.9万件,涉及劳动者77.9万人;2012年各级仲裁机构立案受理劳动争议64.1万件,涉及劳动者88.2万人。

2、劳资群体性事件的突发性。在企业、工会组织和政府毫无预防的情况下,工人自发形成停工、罢工、堵马路等无序的集体行为,事前往往缺乏协商、谈判或者调解等程序,给企业的生产与管理秩序带来直接的冲击,给政府带来巨大压力。

3、诱发劳资群体性事件原因的多元化。一是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收入水平低、福利待遇差、超时劳动、劳动条件差、权利被边缘化。二是制度化利益表达渠道不通畅。随着新生代农民利益诉求的多元化,维权意识增长、精神诉求无法满足、自我价值无法实现、集体劳动争议调解仲裁制度严重不足。

4、劳资群体性事件形式的多样化。一是自杀、拘禁企业家。二是停工、罢工等方式。三是游行、示威请愿、静坐等形式。四是联合、有节制的不跨越法律界限的集体停工行为。

5、劳资群体性事件对抗程度的激烈化。对抗的暴力化倾向越来越严重。由于当前劳资矛盾处理仍然不规范,并且地方政府在事件发生后,为尽快平息事态而采取一些过激手段,最后往往升级为肢体冲突甚至是暴力对抗。

6、劳资群体性事件的高组织化。群体性事件的组织化程度在不断提高。重庆出租车司机罢运事件、东航集体返航事件、广东南海本田停工等事件中都表现得非常明显。在这些劳资群体性事件当中,工人都是自发组织起来的。从组织动员、行动策划以及集体协商的整个过程中可以看出,工人的组织化程度都非常高。

二、工会组织参与创新社会管理工作的意义

工会是党领导下的职工群众自己的组织,是党联系职工群众的桥梁纽带,为了保持和加强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必须发挥好做职工群众工作的优良传统和独特优势,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中发挥工会组织应有的作用。

一是履行工会社会职责的迫切需要。中国工会是工人阶级的群众组织,职工群众是社会群体的主体组成部分,既是社会管理服务的重要目标和对象,又是社会管理服务的基本评判者。工会作为职工群众自己的组织,是社会建设的重要一方。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的向前推进,工会组织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不论是经济建设的主战场还是社会和谐的关键点,社会各界都期待工会有声音、有主张、有作为。

二是适应新形势的客观需要。当前,我国正处于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面对诸多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迫切要求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妥善处理各种社会问题,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工会是重要的社会政治团体和国家政权的重要社会支柱。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积极主动参与社会管理,是发展所需、群众所盼,也是时代赋予工会的社会责任。

三是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社会管理的目的,是通过社会利益的协调、社会矛盾的化解,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和社会和谐有序发展。工会作为党领导的工人阶级的群众组织,具有组织体系健全、联系群众广泛、了解群众意愿等特点。通过协调以劳动关系为核心的利益矛盾,进一步做好直接服务群众的工作,帮助职工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困难问题,有利于职工群众合法权益的实现。同时,通过引导广大职工正确认识自身与社会的关系,正确对待改革和发展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正确处理个人与国家、局部与全局的利益关系,有利于社会安定团结,对于推动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三、工会组织参与创新社会管理工作的有效途径

面对日益变化的社会环境和职工的思想状况,工会作为职工群众自己的组织,要继续发挥做职工群众工作的优良传统和独特优势,切实做好组织职工、引导职工、服务职工和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工作,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中发挥工会组织应有的作用。

1、发挥工会紧密联系群众的优势,积极构建和谐社会。作为工会要充分发挥组织体系健全、联系职工广泛、熟悉基层情况、了解职工意愿等优势,代表和组织职工对有关社会政策法规的贯彻执行实施监督,畅通职工群众表达利益诉求、参与基层事务管理的渠道,保障职工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成为党提升社会整合能力的有力助手。目前社会成员的利益诉求多元化,就业方式和生活方式多样化,在推动社会更具有生机和活力的同时,也容易造成社会阶层的断裂。因此,各级工会组织要真正深入到职工中去,倾听他们的声音,做职工的代言人,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这样才能有效地起到润滑剂和减压阀的作用。

2、以协调劳动关系为重点,切实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中,工会要注重和谐劳动关系建设,努力推动形成规范有序、公正合理、互利共赢、和谐稳定的社会主义新型劳动关系。要以协调劳动关系为重点,努力寻找矛盾双方利益的平衡点,使劳资双方实现共赢。

一是大力推动工资集体协商工作。工资集体协商是工会参与加强社会管理、维护职工核心利益、保障职工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制度性选择,也是工会参与社会管理,力求建立新型劳资关系、实现劳资双赢的现实需要。劳资关系双方是矛盾统一体和利益共同体,只有促进企业发展,才能为职工工资收入增长、保障和发展职工权益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只有切实维护好职工权益特别是工资分配权益,从根本上消除各种不和谐不稳定因素,才能真正发挥好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使企业提高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获得可靠保证。

二是扎实推进以职代会为基本形式的厂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推行厂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本质上是加强和创新源头防范治理机制,预防发生侵犯职工群众合法权益事件的重要保障机制。随着改革的深化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推进,广大职工从没有像今天这样热切地关注涉及自身利益的事务和单位的发展,也从没有像今天这样有着如此强烈的民主诉求和参与意识。这既在客观上为厂务公开民主管理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重要条件,也对工会组织在引导职工增强民主意识、开展民主管理、维护自身权益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认真落实好广大职工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才能充分发挥好工人阶级主力军作用。

3、充分利用工会完善的帮扶体系,为职工排忧解难。工会组织依托完善的帮扶体系,深入实施送温暖工程,积极开展结对帮扶、送温暖、金秋助学、就业培训、法律援助等活动,推动送温暖工作的经常化、制度化和社会化,要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动员职工群众的力量,完善困难职工帮扶中心建设,同时推进帮扶工作进街道(社区)和企业帮扶点,形成帮扶工作网格化,把帮扶中心建设成为扶贫济困、化解矛盾、服务困难职工的重要“窗口”。在经济救助困难职工和弱势群体的同时,还要从精神上关心关注他们,使他们不被漠视,树立生活信心,战胜困难,为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补好台、稳好局。
 

  • ( 责任编辑:中共吉林省直属机关工作委员会_办公室 )

    分享到微信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