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党建研究 > 机关党建杂志 > 2013年第12期 > 经验交流
首页 > 经验交流

经验交流


日期: 2013-12-24 浏览次数: 字号:[ ]

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提高气象、地质、地震灾害防御能力。”面对我省地震与火山灾害并存的基本省情、防震减灾综合能力相对薄弱的客观现实、社会对防震减灾日益增长的迫切需求,我们必须建立健全我省监测预报、震灾预防、应急救援、科技支撑和火山监控防御(3+1+1)体系,加强社会管理,完善公共服务,夯实防震减灾事业发展基础。要完成这些艰巨繁重的任务,就必须进一步增强使命感、责任感,聚焦事业发展的关键问题,凝聚力量,攻坚克难,不断提高全社会防震减灾综合能力。

一、落实“三强化三提升”,加强防震减灾能力建设

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我局认真贯彻落实“三强化三提升”部署,紧密联系区域特点和行业特色,牢牢把握“团结、和谐、奋进”与“开放、合作、交流”内外两条工作主线,突出发展和民生两个关键,努力构建具有吉林特色的防震减灾“3+1+1”体系,提升防震减灾能力,推动防震减灾事业发展。

一是把强化宗旨意识、大局意识、敬业精神作为开展日常工作的内在要求。强化宗旨意识,就是强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的根本宗旨,强化最大限度减轻地震灾害损失的防震减灾工作根本宗旨;强化大局意识,就是把防震减灾工作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把本职工作融入防震减灾事业发展大局;强化敬业精神,就是增强全体干部职工的使命感、紧迫感,以更强的事业心、责任心、进取心做好本职工作。

二是把提升服务能力、创新能力、执行能力作为开展日常工作的重要目标。提升服务能力,就是提升防震减灾工作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满足地震安全需求的能力,提升服务基层、服务社会的能力;提升创新能力,就是要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把握新规律,采取新举措,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提升执行能力,就是坚决贯彻落实上级的决策部署,把事业发展的思路和举措转化为减灾实效。

二、以“坚守、高效、创新、服务”为行业精神,加强防震减灾队伍建设

推进单位文化建设,提高整体文化素养,更好地服务于防震减灾事业,把全局多年来形成的共同理想、价值取向、思想作风、工作成果、生活习惯和行为规范,形成带有吉林省地震局鲜明、典型的印迹的特有标签,提升为单位文化,核心是“坚守、高效、创新、服务”。通过文化建设,把全局职工凝聚在一起,规范行为、培养素质,提高能力、提升形象。

坚守为职业精神,地震业务人员和行政管理人员均坚持24小时不间断值班制度,密切关注各类监测数据,及时报告情况给省委省政府和中国地震局,为相关部门决策提供依据。这套制度会一直坚持下去,并不断的完善,使科学防灾、依法防灾、合力防灾的机制更加完善。

高效为工作作风,加强防震减灾业务、服务、科研工作的宣传,加强防震减灾科普知识宣传教育,提升全社会防震减灾意识和能力,提高干部职工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素质,形成高效的工作作风。

创新为发展灵魂,总结经验,把握规律,推动防震减灾文化与防震减灾业务工作特别是地震科技创新深度融合,凝炼和弘扬行业精神,创新内容形式和传播手段,做好防震减灾知识宣传,使科学减灾理念、全面预防观深入人心。

服务为根本宗旨,满足政府、社会、公众和地震部门对防震减灾文化日益增长的需求,充分发挥人的主体作用,努力使人民群众成为防震减灾文化建设的积极参与者、发展成果享有者。提高地震突发事件的媒体应对能力和舆论引导能力,及时主动满足公众的关注和知情需要。丰富公共服务产品,提高地震科技惠民能力。

三、以高度负责的态度应对震情,为群众排忧解难

最大限度减轻地震灾害损失是防震减灾的根本宗旨,服务社会,为群众排忧解难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2013年10月31日前郭5.5级地震和11月23日前郭5.8级地震后,我局迅速反应,立即派出现场工作队赴地震现场,成立了流动监测组、灾害调查组、综合协调组等几个工作小组开展工作。架设流动监测台,加强地震监测,为震区地震趋势研判提供基础数据;收集震情、灾情信息;与其他兄弟单位联合开展地震灾害调查工作,评定地震烈度,形成地震烈度图并予以发布。与此同时,全局立刻进入地震应急状态,各岗位人员坚守岗位。为落实上级部署,我局还做了大量其它工作,并及时向上级报告地震情况。加强全省特别是震区地震监测;组织专家密集会商,研判地震趋势;发布地震相关信息;专家接受媒体采访;进行包含如何识别地震谣言内容的地震科普宣传等。

十八大报告强调,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我们会以服务社会、服务人民为目标,继续深入学习十八大精神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继续努力把吉林防震减灾事业推向前进,护航吉林经济社会发展,保障人民群众远离震害。

  • ( 责任编辑:中共吉林省直属机关工作委员会_办公室 )

    分享到微信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