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省直机关“千名处长进千村”活动中,省农委主要承担对东丰和东辽两县20个薄弱村的帮扶任务。按照“六个一”的要求,先后为20个帮扶村屯引进和落实各类致富项目67项,直接投入各方面帮扶资金653.48万元;多方协调帮扶项目1021个、投资总额达65800万元。改造泥草房2505平方米,修建改造村屯道路76.6公里,新建和维修村部16个,农村文化活动广场9个,建设面积达21800多平方米。兴建储粮设施44套,修建桥涵24座,输水闸门7个,疏浚水渠3800延长米,修建河堤1490延长米。帮扶困难党员和群众183户,捐助各类生产资料、生活物资、资金价值57.85万多元。组织各类参观考察交流培训会议活动718人次,举办各类技术培训57班次、培训人员5164人次,组织农村党员培训329人次、发展新党员32名,健全完善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工作制度措施151个。帮助各方面解决问题285个,提出合理化建议118条,落实其他帮扶项目18个,实现升级晋位13个。协助当地化解各类矛盾纠纷105起,预防重大事故、群体性事件156起。
两年来,帮扶活动扎实有力推进,一批有效促进当地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和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改善项目切实得以落实。帮扶村屯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自我发展能力全面提升,村容村貌环境整治明显改善,帮扶村屯村级基层组织活力和党员干部带富能力进一步增强。一些过去有名的贫困村、后进村,一跃成为全县乃至全省新农村建设的先进村、示范村。
明确帮扶目标,制定发展规划。省农委党组对帮扶工作高度重视,明确提出了“一年打基础,两年迈大步,三年变面貌”的帮扶工作目标,及时选定具有一定基础和实力的7个机关处室和13个直属单位定点承接帮扶任务,实行“对口帮扶、一包到底”,并精心挑选帮扶干部进村驻点。特别强调,落实好这20村帮扶工作是省农委全委的责任,落实好每个村的“六个一”帮扶工作是每个处室和单位的责任。自2011年6月以来,先后1170人次深入薄弱村开展帮扶调研,组织召开帮扶座谈会60多次,组织召开帮扶工作协调会69多次,协调帮助每个村屯研究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
统筹运作,立足发展,合力推进帮扶工作。一是突出发展抓帮扶。将帮扶工作着力点放在推动帮扶对象的发展上,把服务基层发展和改善当地民生作为帮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做到用真心、办实事,真帮实扶。坚持立足当地发展基础和资源,因地制宜帮助当地研究落实帮扶措施。二是发挥优势抓帮扶。主要是充分发挥政策、科技和人才优势。在发挥政策优势方面,把贯彻落实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与帮扶工作紧密结合,用好政策。三是整合资源抓帮扶。注重协调配合,整合力量,联动帮扶。积极整合部门资源,对内落实责任,驻村干部深入基层开展帮扶,所在处室单位作为后盾,全力支持;处室间加强沟通协调,形成相互配合、相互支持的联动帮扶机制。积极整合系统资源,对上积极争取农业部支持,对下积极与市、县农业部门沟通联系,做实帮扶项目。四是立足长远抓帮扶。给钱给物不如建好村党支部。紧紧依靠当地党委政府,把建强一个班子、发展一批党员、增强帮扶村发展的内生动力作为重中之重。通过组织村干部集中学习培训、外出参观考察,帮助村组织完善民主决策制度,积极培养入党积极分子、发展新党员,提高了帮扶村党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力,促进了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五是强化领导抓帮扶。主要领导亲自挂帅,委领导按工作分工明确任务,带队进行实地调研和帮扶对接,领导班子9位成员分别选择1个帮扶村作为帮扶联系点,联系帮扶1户困难党员和1户困难群众作为帮扶示范户。同时,强化检查考核。及时掌握工作进展情况,每季度召开1次专题汇报会,每半年进行一次考核,并将考核纳入处室单位和个人年度绩效考核,做到勤沟通,常调度。
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确保帮扶工作取得实效。2011年以来,积极协调落实农村公益事业“一事一议”奖补资金项目、各项扶持产业发展项目和新农村建设资金项目向贫困村屯倾斜,想方设法不断为每个帮扶村提供尽可能支持。在发挥科技优势方面,根据当地特点因地制宜有针对性地开展科技培训,帮助村民提高素质和技能。在发挥人才优势方面,组织农业专家、技术人员一对一、点对点开展技术帮扶。东辽县安恕镇李趟村,有柞蚕养殖传统,但放养户技术比较落后,通过集中传授柞蚕放养实用技术,蚁蚕保苗率提高了10%,蚕期发病率减少5%,有效提升当地柞蚕养殖产量和质量。与此同时,积极整合社会资源,能够争取的项目和资金都积极争取,省农机鉴定站请吉林华裕农业装备有限公司一道参加帮扶活动,为东辽县大道村提供1台水稻钵盘播种机和1台手扶式钵苗移栽机,减少水稻种子投入30%,增产10%以上。从而确保各项工作能够抓得紧、落得实、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省农委机关党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