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党建研究 > 机关党建杂志 > 2013年第10期 > 党建动态
首页 > 党建动态

党建动态


日期: 2013-12-06 10:22:00 浏览次数: 字号:[ ]

“我感到很愤怒,也很痛心,更加感到十分的错愕、愤怒。”日前,科技部部长万钢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痛心科技腐败”。新华网则发文“从39份审计报告看科研腐败”,指出科研经费被借“发财”,大到出国旅游、购置汽车,小到以充电话费、交通卡等形式流失于科研项目之外。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去年中国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R&D)投入达10298.4亿元,跃居世界第三,科研人员经费人均支出31.7万元。而中国科协2004年公开出版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众多高校、研究机构中,科研资金用于项目本身的仅有40%,其余60%去向不明。

实际上,国内部分科研人员腐败早已是不争的事实。2011年7月,中科院候选院士、中国科学院地球深部重点实验室主任段振豪被身在美国的妻子在网上发帖,指称他包养小三并生下私生女等问题,对此段振豪辩解称“因同情而捐精”。此“捐精门”事件轰动全国,随后段振豪因利用在科研项目立项申请与执行过程中负责的职务便利贪污100多万元,被移送司法机关。

根据法院的判决书:2002年至2011年,段振豪与其行政秘书车春兰以报销科研项目经费为由,使用虚假的票据报销差旅费、复印装订费,骗取科研经费共计人民币124万余元。此外,段振豪单独贪污5.85万元。2012年年底,北京高院二审判处段振豪13年有期徒刑。

近年来,公开审理、曝光的科研经费贪污案件中,以“官”、“研”、“商”三者勾结,将科研经费中饱私囊最为典型。

2011年,云南省财政厅农业处原副调研员陈锐平,云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原教授许继宏,以及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西双版纳州财政局原局长周华清,因伙同他人共同贪污国家项目资金648万元,分别被判处有期徒刑18年、16年、10年。

该案中,官员陈锐平、教授许继宏等先以多人名义共同入股成立了一家能源公司,随后以企业发展产业项目为名,向云南省财政厅、云南省林业厅申报“中央科技推广项目”等多项科研资金共计300万元。此外,他们还先后多次将相关单位的项目资金通过异地转移、骗取等手段进行贪污。

客观来看,“官”、“商”在科研腐败中的加入,与科研经费的构成息息相关,具有先天性。以2012年R&D经费为例,政府资金经费2221.4亿元,占全社会比重为21.6%;各类企业经费投入7842.2亿元,占全社会比重达76.2%。正是“官”、“商”大量进入,使得原本在象牙塔里的科技人员不得不去跑关系、拉项目。

东南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吕乃基认为,当前的“游戏规则”不改,科技人员只能在一条险路上求生存。“在制度的安排下,越来越多的人竞相或不得不挤上‘华山一条路’:把获取资金和学术‘制高点’奉为最高目标。”一些年轻学者认为,正是“学霸们”控制了科研经费的派发,想要项目就要拜门头,“为奴为仆”出苦力,才能“向上跑”,而“跑”的费用最终还是从科研经费中找回来。

在更多学术界人士看来,科研腐败的根本问题是绝大部分科研人员的基本工资低,不得不靠科研“报销”生活,不得不“跑”才能生存。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聂辉华举例,目前,在高校和科研机构工作,基本工资甚少,课题费、基金、奖励、津贴等名目繁多的收入所占的份额与时俱进,成为一部分人越来越重要的收入来源。“如果单靠过千的基本工资收入,特别是对没有任何头衔的副职称和讲师以下者,在大城市生活,不要说体面二字,如果是孩奴、房奴,可能连最低生存需求都保障不了。”聂辉华说。

《广州日报》

  • ( 责任编辑:中共吉林省直属机关工作委员会_办公室 )

    分享到微信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