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人问:“你能告诉我什么是美么?”陷入沉思的你,会怎么回答?“美”到底是什么?我希望在朱光潜先生这里找到答案。
1932年,时年35岁的朱光潜先生写了一本小册子,《谈美》。他用十二封书信的形式,给当时的年青人启蒙了美学。在这本书里,朱光潜先生从美从哪里来谈起,结合我们日常的生活,把美学思想、美学艺术、美学创作、美学欣赏联系在一起,向我们娓娓道出了美学的意义。朱光潜先生的这本《谈美》,没有哲学般繁复抽象的美学理论,也没有文言般别扭晦涩的逻辑文字,有的只是一篇篇易懂通俗,条理明晰的优美散文,有的只是真诚质朴,云淡风轻的人生妙谛。
美在何方?从何而来?其实美就在身边
很多人一直以来都有疑惑。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朱光潜先生谈了一则“我们对于一棵古松的三种态度”,指点我们运用集中看法发现事物本身的美。他写道:“所谓,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们对于一棵古松的三种态度也是如此。木商,植物学家,画家三人看到同一棵树,有三种不同的看法:价值几何的木料,某科某属的植物,古松美妙的纹理姿态。这三种态度有何分别?他们分别代表了实用角度,科学角度,美学角度。我们怎么才能看到美?只有审美的眼睛才能看到美。”你我如果也想见到它的美,你把你那种木商的实用态度丢开,我把植物学家的科学的态度丢开,专持美感的态度去看它。欣赏它本身的形象,注意力的集中,意象的孤立绝缘,便是美感的态度的最大特点。朱光潜先生便是这般想法,美的世界纯粹是意象世界,要完全抛开实用世界才能发现。
无论距离远近,我们需要的是一双发现美的眼睛
毫无意外,这个一个认识角度的问题。罗丹曾说:“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对美的发现。”朱光潜先生在《谈美》中则更加深入,他讲到,若想找到美,还得注意“距离”。要见出事物本身的美,须把它摆在适当的距离之外去看。我们看清代诗人郭六芳所作《舟还长沙》,就描述了这样的美丽发现。“依家家住两湖东,十二珠帘夕阳红。今日忽从江上望,始知家在画图中。”每日所见已成习惯,看夕阳时仅仅想到“喔,有火烧云,明天一定是晴天”,怎么会发现身边的美景?忽有一天,有一刹那,我们忘记了实用世界,忘记了自己,把自己和所见形象应和到一起,所谓“天人合一”,于是,我们就从生活中发现了一种诗意的美和艺术的感受。
美与心境有关吗?深度之美是感悟不易的
我记得有首很有名气的诗叫《班扎古鲁白玛的沉默》,那里面这样写:“你见,或者不见我,我就在那里,不悲不喜……”我觉得,如果换成美的表达的话,这“美”的对象对于你就是客观的存在,不以你的意志为转移。它就像自然、社会和艺术品一样,你看了就寻到了。朱光潜先生却不止于让我们寻到这样的美,他在书中写道:“若想见到云飞泉跃、山鸣谷应、山河带笑、草木含悲、蜡烛垂泪……还需要美感经验,所谓美感经验,其实不过是在聚精会神之中,我的情趣和物的情趣往复回流而已。真正的美感经验都是如此,都要达到物我同一的境界,在物我同一的境界中,移情作用最容易发生,因为我们根本就不分辨所生的情感到底是属于我还是属于物的。”在他看来,美的含义就是心与物的关系,是心借物的形象的表现。世间并没有天生自在,俯拾皆是的美,凡是美都要经过心灵的创造。他希望我们能达到这样的、深入的美感,发见这样深度的美。读到这里,我忽然想到了梵高。我们震撼于印象派大师梵高的作品,正因为他简洁的构图、旋转的笔触、明亮的色调所表现的景物和人物,每一笔都饱含着创作者狂热、激动的情绪。他的麦田、柏树、星空等,有如火焰般升腾、颤动,震撼观者的心灵。在他的画上,强烈的情感完全溶化在色彩与笔触的交响乐中。这正是心借物的极致形象表现,美与心境的融合。这,便是美的境界。
寻到美,触到美,然后做什么?那就在美学中散步吧
作为一名平凡人,我们通过学习美学,让自己在纷繁的现代生活中,在接触各种艺术形式中,用自己的眼睛,自己的心灵,自己的双手去体验、发现和表现生活中的美。我们接触到了美的力量,肯定了它的存在,会寻找现实生活中的美,任务就完成了吗?不,朱光潜先生在《谈美》一书中传递给我们的不仅仅是这个。他给了我们一个更好的答案——人生的艺术化。
朱光潜先生说,美是离不开生命的表现的。因为“离开人生便无所谓艺术,因为艺术是情趣的表现,而情趣的根源就在人生;反之,离开艺术也便无所谓人生,因为凡是创造和欣赏都是艺术活动……”我们每个人的生命史都是自己的作品,学习到充满人类情感的“美”, 用美好的心灵去看待世界,丰富我们精神世界,才能积极面对生活,找寻大千世界之中美的丰富内涵,感受人生的乐趣。这样,我们的人生才成为艺术的人生,美才能真正渗透到我们的生命当中。这正是朱光潜先生告诉我们的美的真谛,是他对艺术与人生关系的深刻体悟。
末了,先生在文章结尾还不忘谆谆嘱咐我们:要有一颗艺术的心。人生就是艺术,就是寻找美、发现美、感悟美、释放美的全过程。既然这样,那不如就让我们在这条路上快乐的“慢慢走,欣赏啊!”